凌迪Style3D ·2021中国服装论坛,在充满变革的时代与中国服装品牌一同砥砺前行,用信心与行动,共同推动世界级品牌中国样板的诞生。

圆桌2.jpg

以下是在“光之来处”青年领航之星——2021推见盛典的精彩圆桌对话,由云现场整理。


    对话嘉宾

    INXX联合创始人  铁手先生

    密扇品牌创始人、CEO  冯光先生

    织羽集&仲夏物语创始人  黄正能先生

    theMSLAN品牌联合创始人  江心峰先生

    ANNENONO品牌联合创始人  王安霓女士

    上海逸红颜旗袍创始人  马珺玉女士

    洲升品牌创始人、创意总监  刘超颖女士

    十三余联合创始人兼CEO  路洋先生

    接下来,我们把时间交给本环节的主持嘉宾时堂创始人林剑先生。


    林剑(主持人):这一环节人特别多,明显我们觉得上午和下午完全是两个风格,上午讲零售挺严肃的,下午的风格从一开始讲不爱穿衣服的机器仿生人,到后来各种衣服,到后来是情趣用品。我们现在在座的人都是一些年轻品牌,我们来听年轻品牌到底是怎么想的。

    其实我们整个阵营其实有点泾渭分明,有一部分走的是传统服装的路线,还有一部分就像刚才唐老师讲的西体中用的方式,既有西方化当代式的东西,也有嫁接了很多中国元素的部分,真正做旗袍、汉服的我反而不太熟悉,时堂是设计师集合的品牌,帮助大家做销售的,反而是从事这个风格的我们是不太熟悉,所以我们非常想听一听,我们先从中国风的品牌开始先听听大家的想法,大家当时哪一刻想我要做中国风的风格,将来是个风口,我的消费者现在的年轻人一定会拥抱这个风格,先从冯光开始。

    

    冯光:谢谢林老师。密扇大概是2015年正式开始做的,在那一刻的时候,我是做金融出身的,我看待这个市场的时候会趋于比较理性的从数据的角度去看,包括昨天和今天,昨天峰瑞的李丰老师也提到了,有一些时间节点有一些机会的出现,包括从金融角度说人均GDP超过八千美金到1万美金,势必会诞生出来一批跟自己国家文化相关的品牌,这个变化会浮现新的品牌、新的需求,乃至新的消费者。这个其实在世界范围内经常被验证的,无论我们回顾70年代的美国诞生的拉夫·劳伦、CK,还是说80年代的日本诞生出来的一批品牌,其实是在一个时间节点有一个分水岭,当然这是从比较理性的角度来去看,从金融的逻辑上去看。

    作为品牌来说不能单纯从数据分析这个角度,我们当时选择做这样的风格体系,一方面从我的数据分析上面来说有几种风格都是可以去做的,包括现在看到除中国风以外,几种风格的兴起,在2015年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最终选择做这个点很简单,是我的另外一个合伙人,也是我的爱人,她作为设计师来说我就要做这个风格,因为我就懂这个风格。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一直认为在品牌当中负责商业运营的人其实是一个媒介,或者在有的一些分享当中我会把他当成灵媒这样的角色,是连接品牌和灵魂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所以说这个选择无论我们的数据化分析了有多少的精准,其实我们最终回国进行选择的时候还是会选择从设计师的维度上来说,她是属于这个圈层人的方向。

    刚才张安定老师进行分享的时候,有一点我觉得特别对,你首先是圈里的人才有可能出圈,或者从另外一个维度解读的话,你首先是圈层当中的人才可能做这个圈层当中的事情。

    对于我另外一个合伙人设计师她本身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包括16岁到英国留学学服装设计,像刚才林剑老师说到,我们最终风格的展现和体现,就是我们这些经历的具象化的延展。在这刻的时候我们决定了做这件事情,从消费者接受的角度,也是觉得我们的一种呈现模式,在过往来说很多的表达还是会比较循规蹈矩,伴随着市场的变化,包括有更多的设计师回到国内之后,我们有更多的一些符合当下趋势和国际审美趋势的技术和手法,可以把过往传统的东西用当下的形式出现,自然而然与当下的年轻人互动会更高。

    这是我的两点看法。

    

    黄正能:我们织羽集从2016年开始做汉元素服装,我们当时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品类来做呢?这个也是从年轻人的需求出发,今天或者说昨天很多人都讲了,年轻人可能代表了未来我们整个市场的潮流风向,我们看到现在Z世代的年轻人在看什么,服装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有活源之水,我们看到现在年轻人周边给他文化传递的东西是什么呢?比如我们看到漫画、动漫、游戏相关等等,在这些文化的输出渠道里面,我们看到大量的有泛二次元,比如说国风,前几年国风的游戏、动漫大量的兴起,这也是触发了现在年轻人对于国风重新的一个热爱,或者说对于汉服复兴的一个认可度。

    所以我们在2016年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市场应该是在未来会有一个长期的发展,Z世代00后这部分,甚至到10后,他们所接触到的文化传递,我觉得更多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一个崛起,在这块上面我觉得在整个市场里面可能在未来10年、20年整个汉服的文化发展还会有很长的一个市场空间。

    从另外一个板块,因为我们本身做汉服,也做二次元洛丽塔的服装,其实这部分也是同样的我们现在所说的三坑文化基于现在年轻人所受的文化影响的条件下产生的,我认为它是自然而然产生的需求,并不是我们刻意去塑造的一种服装的风格,或者说品类,我认为它是有源之水,所以我觉得在这个市场上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从我们自己的产品上,无论是主理人,还是产品设计师本身都是这个圈层人,我们叫圈内人,他们其实是为自己的追求做的设计,不是说只是针对于我们比较割裂开来的客户。这种产品我认为在市场上应该也能获得大部分年轻人的认可。

    

    林剑(主持人)看起来你也是链接设计师和消费者的角色。看看路洋先生,你们也是做汉服的,看看和黄总他们的出发点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路洋:我也是灵媒来的,我们不一样的是最早没有选择这个风格,甚至没有选择做服装。那个时候是2016年,我跟我的合伙人刚刚毕业的时间点,那个时候我的合伙人已经穿汉服4、5年的时间了,但是那是我第一次了解汉服,当时对我震动比较大的一件事情是,我发现我竟然不知道汉服是什么,我能接受说我知道,但是我在很多场合不去选择它,我不知道接受我竟然不知道。但是非常有趣的一点是我问我的表弟、表妹1997、1998年的他们都知道,并且说没有任何的学校的教育也好,或者各方面的输入给到他们,并不是,他们是主动知道的。

    我从那个时间点开始有一个想法,发现90一代跟00一代的不同,我认为00一代是有机会改变这个事情的,90一代不知道,00一代不至于每天都穿,但是从这一代开始他们都知道。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它还是有蛮大社会价值的,所以就决定开始让00一代不了解汉服的人了解汉服。所以说我们最早只是想让他们了解,最早我们只是做短视频内容,让他们觉得穿的挺有趣的,原来有一个东西叫汉服。

    之后发展了一段时间,听了一句话讲了一句话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我们觉得很有道理,所以我们觉得只做短视频内容真的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让这一代人都知道,真的让他们都使用,打开衣橱就一套,不至于每天都穿,但是有一套就能达到在这一代人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所以从那个时候我们团队都不是做服装的,那个时候开始决定说我们要做汉服,所以才开始。

    

    林剑(主持人)好厉害,都是从外圈突破到时装圈里面来干一个如此辛苦的一件事情,真不容易。可能我们搞中国风、传统风格的最后一位唯一把自己产品穿在身上了,知行合一的一个典范,看看马总你们怎么动脑筋开始做旗袍这么一个东西?

    

    马珺玉:其实我也是一个外圈的人,我不是学服装的,我是学管理的。我想说我在15年前就开始做汉服了,我第一生意做的是汉服,在15年前在上海街头上穿汉服行走的那波不靠谱的年轻人其中就有我一个,所以你现在做的梦,我15年前就做过了。

    后来我选择了旗袍,当然跟我自己家族有关系,我自己家族在民国的时候就是做旗袍的,本身我对这个服饰很热爱。初衷是希望中国人能够打开衣橱能看到的传统服饰,跟他的想法很像,那个时候我做了十来年了。做着做着我感受到我们这个服饰不仅仅只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符号,它更多的是对于一种自我个性的独特表达,因为我做的是一个日常穿着的,等于是下沉式的日常的旗袍,旗袍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在礼仪的场合,但我的粉丝很多人是在生活中穿着的,我希望她们能够表达她们独特的精神,服饰一定是表达个人自我的精神,并且有时代价值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不断地迭代,通过对于粉丝行为、生活习惯、职业等等各种各样的数据分析,我们也是做传统服饰当中不断地用数字化来贯穿到我们整个的设计、生产,还有销售的过程当中,与我们的粉丝充分的融合。虽然我现在的粉丝大多数是妈妈辈的,可能不够年轻,但是我也惊讶的发现我们的很多粉丝是穿母女装的,他们的孩子也要穿我们的衣服。所以我相信再过10年,我们逸红颜会横踏整个中国。

    

    林剑(主持人)马总带出了我们下一个问题,对我来讲穿汉服的年轻人、穿旗袍的年轻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对我来讲还是相对比较小众的人群,大家想过没有这个品牌该怎么走下去?比如有些汉服对于我们传统服装被官方有些定义成非物质遗产,我本人非常反对提非物质遗产,遗产已经是死掉的东西,大家能够把现在传统服装的元素,甚至可能是原本的样子带回到现代的生活当中来,肯定是有你们活化传承的部分。我想听听四位的想法,你们做了哪些活化传承的东西,让传统元素获得了现代的活法,大家的愿景是什么,这个品牌未来会发展到什么样子,这个和我们普通意义上大的品牌链路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非常想请教各位。

    

    冯光:刚刚林老师提到一个关键词,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我觉得从我的角度来说,密扇跟非遗的结合还蛮多的,从2016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跟中国的传统工艺已经有一些结合,但是这个过程还是很不容易,的确是遗产要想把它挖掘出来需要花点时间,我们最早做的是新疆的刺绣,从新疆刺绣开始进行挖掘的时候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调研,我们会发现很多是没有保存下来,从历史当中无论从纹样,还是工艺本身的手段远远比现在要更丰富,其实我们是花了大量的时间跟文化馆进行沟通,而且还在语言不通的前提下,的确花了很多的精力。

    但是结果来说,从商业结果来说不是特别显而易见,或者立竿见影的结果,因为其实从我们的投入来说的话,我们的投入远远大于这种回报,但是对于本身品牌层面上来说,乃至于说对于长期中国文化层面上的贡献来说有自己所存在的意义,我们也复原了非常多手工艺过往的技术,包括它的纹样,乃至于我们帮助当地的绣娘在手工艺层面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使得她们从原来简单的刺绣变成可以做复杂的工艺,最终这些工艺是可以跟服装进行结合的。

    当然我们还是遇到一些问题在持续解决过程当中,就是量产,包括标准化和品控层面上的一些问题,本身在做这些手工和非遗刺绣过程中,环境上并不会像成熟的工厂很完善的供应链,所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品控和远程的遥控层面上。所以说我觉得密扇的探索是发觉了一种可能性,我们可以把这种传统工艺和传统工艺当中美好的这些内容萃取出来跟服装进行结合,并且我们这个系列从溢价和美誉度层面上都得到了非常不错的反馈,但是从商业化和更市场化层面上,我们目前还在探索,还在找一个更好的途径,我也更多的希望听听今天其他嘉宾在这件事情上的探索和一些经验。

    

    黄正能:主持人这个问题应该说在做织羽集的第一天就有探讨,织羽集是我和徐娇女士合伙的品牌,我们当时选择汉服,汉服里面我们又细分了一个品类,我们在选择做哪个细分品类的时候,我们选择的是汉元素,其实就是提取汉服的一些比较有标志性的元素,结合现在时装的一些特点形成的一种新的服装风格。

    我们为什么选择汉元素这个品类呢?我们认为服装必须要能够满足日常基本穿着的需求,才会有比较强的生命力,所以说应该走到生活当中。

    传统的汉服我们看到长衣及地、大袖翩翩,不太适合现在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场景,更多在自我的表演、展现,或者是秀类的一些场景。生活当中我们还是需要比较便捷的,比如说袖子我们要窄一点,裙长我们要窄一点不能拖地,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是在未来整个汉服市场上面会有我们称之为礼服型的,或者一些改良汉服型的,还有汉元素型的。

    从我个人观点来说,可能后面讲到出圈这些,真正这个市场上面能够大批量,或者大规模去市场化的,或者被大众所能力接受穿着的,我觉得应该是汉元素的产品和品类,我们织羽集也一直坚持在做这样的品类。

    我觉得从当下市场的反映和未来对于整个这个市场的判断来说,应该会有比较强的持续的生命力。

    

    林剑(主持人)看路总。

    

    路洋:我们其实礼服和日常的衣服都会做,两个体量都会很大。我认为它的核心还是要去创造年轻一代的国风审美这件事情,这里指的年轻一代,就如同我们开始做的原衣,我们认为年轻一代指的00一代,我认为在00一代这件事是更容易被推广开来的,所以我们认为核心是创造00一代的国风审美,问题就是怎么创造00一代国风审美的问题。我们其实也不知道怎么办,我们的办法就是相信00一代年轻人,相信传统文化之美,有些东西是几千年到现在都很美的,相信00一代会创造出国风审美。

    我们具体的做法,我们的设计团队平均年龄都在1997年、1998年,我认为他们是创作者同时也是消费者,我们只能去相信他们。

    

    林剑(主持人)我也一直存疑,服装一直有潮流更迭,所以我也不知道所谓的中国风和汉服的风潮会一直持续下去,还是会被新的风格所取代。比如说像马总曾经是汉服的爱好者,你看稍微阅历多了一些之后开始穿旗袍了,听听看你的想法,你怎么会从一个汉服转到了旗袍这条路上,未来你想把旗袍这个服装品类带到什么样的远方?

    

    马珺玉:我接着上一个话题稍微再表达一下,我们这个品牌很容易被冠上说你就是个旗袍的,旗袍本身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会跟过去旧的东西放在一起。对我来讲,其实更难的是要改变人们内心中的观念,而且我的消费者天然的会年纪稍微偏大一点。我怎么样利用中国非常好的传统文化,来对她们进行一个再造。当我开始研究这个的时候,通过我们的渠道和平台冠到我们的私域里面,我们去深入了解粉丝的时候,我发现她们对于中国文化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只是浅浅的知道一小层。于是我们开始不断地给她们灌输内容,不断地教育内容,然后再去深深的挖掘。

    非遗不叫遗产叫保障,当她更了解这个文化的时候会更加热爱你,于是我们在我们的社群里面做深度的用户分层、分类,一对一的服务等等,我们的复购率能达到40%以上。同时也根据她们的需求,产生了很多灵感,把这个旗袍做的更加符合日常,又不那么古,因为很多人会觉得旗袍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我才会穿,如果改的太狠的话就变成中国潮服了。我们也会做汉服的元素,但是我们会把汉服的元素改的更像旗袍的样子,或者有一点点元素的款式,符合这类消费者。因为中国的市场非常大,人群基数非常大,她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有没有真的去了解我们的顾客,而不是自己臆想出来一个所谓的风格。

    我们这个牌子所有的底层逻辑,当然发心是因为我爱旗袍,所有的底层逻辑都是根据我们顾客的反馈,顾客的需求再去指引到我们的设计当中,用数据来引导她们,相当于是需求来源于顾客,但是却引领顾客,我们的度掌握在20%左右,不会跨一大步让她不懂,也不会退一点让她觉得过分保守。因此,在这个前提之下,我认为不论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常超越的品牌,只要你是基于顾客的,把她的需求进行满足和诠释,都是能够走向很远的远方的。

    

    林剑(主持人)和刚才搞传统风格的品牌比起来,我们剩下四个所谓的设计师品牌,更多你们是西为中用的方式来做服装,你们面对的除了如潮水一般那么多中国本土品牌,你们同时也是和西方品牌在做竞争,其实风格上差不多,特别是潮流品牌会感受更重一点。我们所谓的当代设计师品牌一路走过来,凭什么和西方的品牌或者更多的同行做差异化的竞争?

    

    铁手:刚刚有老师讲了,我们INXX定义自己是潮流生活的供应方,我们认为我们是在诠释一种生活方式。这个里面最开始我们在选择这个赛道的时候其实就是因为这个,我刚开始因为自己潮流服饰,就跟张老师讲的一样,我们的潮流以前认为是雅文化,最开始的时候不太被大家所认可,INXX我们是比较早的,我们2013年就开始了。我认为那时候还是在小圈层范围内玩,我们那时候是在玩圈层范围内的这一挂、那一挂的人,我是不跟大家一起玩的。这个里面INXX坚持一个东西,我们那时候就认为,首先中国文化不差,中国只是没有把它的东西表达出来。还有中国设计师也不差,而且这些年之后中国的设计师也好,他有很强的品牌塑造能力,但是我们缺少表达,缺少渠道。所以那时候我们以集合店的形式切入进去,通过多平台运作,把所有全球好的跟国内好的放在一起,但是偏街头和高级的品牌。

    INXX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演变,我们其实在和他们抢饭碗,我们产品上坚持两个特点。一个是跟传统艺术家结合,比如说国画的,书法大师,还有禅宗大师,包括我们今年4月的秀,其实也是汉文化,主题也是汉,这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我们是跟街头艺术家结合,把街头艺术家的产品,包括传统艺术家的产品通过我们的手法,可能看上去并没有太多明显中国文化元素痕迹,但其实都是从中国文化演变过来的。INXX还有一个系列,我们有年在纽约走秀的时候叫BOSS系列,完全是禅宗文化,跟中国书法大师的文化一起。

    在这个赛道里面我们怎么去抢?第一个我们要坚持民族的自信,把我们中国好的文化带给他们,让他们知道我们比他们做的更好,我们也可以跟国际品牌去打,这也是我们自己的梦想。还有一个确实我们在国内本土市场上应该更懂中国的品牌、中国的年轻人,中国的流行方式,我觉得我们这个赛道比国外品牌更快。因为潮牌这个领域内大部分是以国外潮流为主,国内相对没有起来。

    还有一个,也是主流的声音在变化,雅文化已经变成主流文化,从2016年和2017年已经破圈了,在引领这个变化。这个也是像INXX这样的品牌,包括很多品牌能够出来的原因。

    

    林剑(主持人)看看江总的想法。

    

    江心峰:我觉得大家都有很多的文化责任感,theMSLAN也是有的,只不过我们觉得文化上面的东西应该再开放一点,不管东方、西方、国外、国内,其实我总觉得我们像一个发现者、观察者,不是创造者。比如我们也许能观察到一些当代的情绪,比如说我们认为情人节难道一定是跟情人过吗?不能跟宠物一起过吗?我们可能会推崇一些萌宠系列的东西,来满足当地市场的情绪,我觉得当代的情绪,我发现很多女孩子到店里买东西,她发现一些中性的衣服好像我男朋友也可以穿,现在当代年轻人有衣橱共享的概念,也是当代年轻人的情绪。

    我们如果在观察者的角度去看当代的情绪,我认为也是一种比较好玩有趣的方式,就是一不小心就观察到一件事情,然后把它呈现在商品里,呈现在企划中推向市场。可能没有那么多文化的东西,但是我觉得很多文化是从当代的情绪里面累计起来的,这是我们在做的事情。

    

    林剑(主持人)可能没有很新的口号,但是很多东西是流淌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来听听看ANNENONO的想法,去年也是一大匹黑马。

    

    王安霓:大家好,我是ANNENONO的王安霓。我也是跨行转进来,我之前是学国际金融的,我认为艺术、文化、时尚,它真正的魅力在于它的多元性,它的包容度,它可以为各种各样的需求、群体、年龄层得到满足。

    可能在座有些类似于我们这种从设计点上来说,历史元素或者说民族性元素不那么强烈的品牌,我们其实内核就已经决定了我们是民族品牌,目前我们刚出道一年,也算是像上午LOOK严明先生所讲的,我们体验到了国内集合店从2020年蓬勃发展的一年。我们跟世界品牌的竞争,目前现阶段就我们而言,并不是和国际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我们是和国际品牌在争中国的客户。2020年因为疫情爆发,有很多传统新兴做集合店的不再可以那么方便的出国订货,采购设计师品牌,同时他们发现了原来在国内有很多这样,不论是设计、生产、供应链、理念、服务,都不弱于国际品牌的国内设计师品牌,包括性价比。所以他们会倾向于到更多的国内设计师品牌这里来,所以也很蛮幸运吧,可以生存在这样一个平台、通路都很开放的一个大环境下。因为欧洲或者国际上的设计师品牌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国内近两年各大平台也为我们开通了很多很好的渠道。

    借用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或者当初入这行的一个想法。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可能就是我们这样各种不同风格,不同调调的品牌组成了中国设计师品牌的风格。

    

    林剑(主持人)可能在座的刘超颖是唯一的一个设计科班出身,剩下不是灵媒就是搞金融的,你来谈谈看作为一个羊绒单品类和那么多国际上著名的羊绒品牌,是怎么展开竞争的?

    

    刘超颖:我就这个话题展开我自己的论点,我做洲升这个品牌之前,除了在北服读的就是针织专业之外,在这个行业我做了很长时间,只做羊绒设计。我没有想跟谁竞争,我想只创赛道自己玩。而且我觉得羊绒这个行业,当然我没有把洲升彻底的定义成羊绒品牌,我入手的这个行业赛道足够宽,大佬足够多,巨鳄非常可怕,我为什么要跟它们抢蛋糕呢?因为我还没抢,我都靠近不了,没有缝隙可入,所以我想自创赛道自己玩。赛道的宽度、广度还有天花板都是未知的,我觉得这个很具有挑战性,而且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出自己创业的热情。

    另外,您说国际品牌,首先在国内我没有想竞争,对国际我更没有想。我觉得我们中国是原料产地大国,要竞争也是他们来跟我竞争,而不是我去追着他们竞争。

    另外品牌的精神,洲升品牌在做一种精神,未完成的青春期,有一种骄傲、自信,盲目的自信,迷茫、叛逆,什么都有,各种未知,各种可能,各种已经很成熟老练的成年人不想去,也不愿意去碰触的一些标签,我们品牌精神都具有。这一刻是我主理这个品牌,在未来可能是一个20岁的年轻人来主理我这个品牌,当然我做这个品牌的时候我不希望它未来是死掉的,因为不是产品是奔着死亡去的,我不认同这个观点。为什么现在欧洲市场那么多古拙甚至二战时期的防护面具,甚至军服、军包,都还在有人高额的在收购。它是一种历史,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是一种符号,是对某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认可。当然不一定说追求二战这些用品的人他是渴望战争的,他是另外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我想找到我们品牌这种精神下,跟我们具有相同的精神,基因共同属性的现在的客群,未来的客群,乃至以后智能和人体结合的一种客群。

    比如说在很远很远的未来,可能我这个品牌接班人已经只有大脑是人类,有可能他会为了追求一种潮流把四肢换成机械的,或者是把内脏换成机械的,然后他可以拥有更长时间的寿命,更充沛的体力,可以去做很多好玩的外太空探索的事情,不局限于人类肉体对精神的限制。你可以天马行空是各种各样的,但你只要相信是自己就行了。我希望我品牌的消费者跟我,还有未来的我们,找到大家彼此的共鸣,找到这个精神下的受众跟跟随,那我的品牌就不会是所谓设计出来的产品就是要面临死亡的。也许未来只有大脑是人类状态的品牌主理人,再回顾洲升这个品牌创始初期的时候,他会说这样一件羊绒衫是我们第一件产品,它代表那个时期的理念、态度。我们可能会进博物馆,也可能依然活跃在当下,被人高价炒购和回收。

    我不想去谈和谁竞争这个话题,我们聊一聊我们品牌在经营和定位上自己的想法。


      林剑(主持人)一切都是科幻起来的,其实我们做时堂做那么多年,在和行业人士交流的时候,有高兴和悲观的,高兴的是十几年前、二十年前肯定是所谓小型设计师工作室,小型的公司,大家是在从事一个创业的行为,大杂烩,吃饱饭还是可以做到的。另外一个相对比较悲观的一个点,未来品牌能够成长为像我们前辈那样那么大企业的机会,我们一家之言,机会没有特别多,现在品牌出来,如果没有特色,看到的机会都没有,过于有特色,你的人群就会变的很小众。

    我想听听看您的想法,是要不停的破圈把自己变的越来越大,还是我吃饱手里这碗饭就可以了。

    

    铁手:我们现在在全国也有两百多家店,未来还会开更多的店,我们大家不要去想象你要吃多大的蛋糕,因为市场太大了,你要想的是在未来用户价值是哪些,坚持自己的品牌,坚持某一个群体,我们要做深做透,我们一直还是很坚持的。

    第二个点,我们能不能保持持续创新能力,假如你锁定人群是服务20-30岁人群,能不能持续跟这群人群保持互动,跟用户产生深度的链接,这个是比较重要的。

    第三个,组织,企业是通过我们的产品打造故事,做服装是穿在自己的身上,或者是表达的方式也是通过你的东西表达出去的,你的组织、能力不断塑造引领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态度,我们这个组织里面持续能够创造、产出、输给这样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是特别重要的。

    我认为只要你把品牌价值坚持了,品牌文化内核做到了,一定有破圈的能力,破的是这个圈层或者是那个圈层,您讲的怎么把小众变成相对有规模化的东西,潮人,这里面的人应该都是一样的,不希望你跟我穿的是一样的,潮人更是这样,我在我的人群赛道切割好以后,通过多的品类去结合,做更多的元素满足不同的人群,如果我要规模化,就要切不同的品牌,切不同的品类,切不同的文化圈层,把我人群涉及到的从上到下的结合,这样才能做的更大,你把人群服务好,做到极致就够了。

    

    江心峰:塑造品牌是又破又立的过程,有一些时候要放弃一些东西再拉一些新鲜的东西,就像自然一样有规律,是物竞天择的,时代一直在改变,我们品牌一直追求比较复古穿的很复杂叠穿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让现代穿的舒服又要有自己的舒服,能不能用一件的方式做成那样的感觉,又轻又在范围内,品牌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一边了解客户当下的需求,一边判断你现在认知观察到的事情在未来的认知上,还有自己跟市场上能力边界内可以做的事情,我们是有文化责任感的,可能我们没有那么懂,没有那么懂又没有那么认知,说不定哪天我们观察到很有趣的事情我们再做,是又破又立的过程,这是我的看法。

    

    林剑(主持人)是蛮难的。

    

    王安霓:小众和大众看似是对立的词,其实是发展的过程,30年前互联网刚进入中国来可能是当时绝对的小众,通过发展它现在变成了主流,青年志刚才有说到之前在品牌力跟传统媒体掌控绝对话语权的时候,那个时候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属于亚文化,因为互联网的破壁,打破了物理地域性,打破了传播的控制性,年轻人也发出了新的群体,变成新的主流,我们希望跟随年轻人的群体,不断去学习,从而和他们一起进步,我们做这个事情初心也是因为热爱时尚,决定魅力在此,觉得不忘初心就好。

    

    刘超颖:如何破圈这个问题,破圈应该是你创业的时候就要想好是融入群体还是脱离群体这个概念,而不是边做边破圈,做的都不是设计师,设计师作为品牌创始人的思路可以跟大家讲一讲,我自己的品牌跟大家创业的时候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我没有过度关注我应该怎么样做大,做增长,做数量,侵占谁的市场,进驻哪个商圈,创业初期我想的是我是谁,我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如果我去做产品,除了我能把衣服设计到我满意之外,在这件事情之外我能做什么,我用了三年时间搭建自己品牌的初创团队,我的创始合伙人,生产股东、销售股东、管理股东今年加入了原料股东,当我整个框架完善以后,我的脑袋是天马行空的,他们在这儿稳稳管理着公司所有的体系和组织,我飞到哪里去都可以的,最终我是要到他们身边落地的。

    破圈设计师的思维是必须要破圈的,昨天的论坛内容,设计是贯穿所有学科的,不单纯一个秀和一条腿的问题,我一直拿厨师比喻设计师,所有的配菜全部在这里,一个广东人和一个四川人用相同的东西做出来永远是不一样的,即使模仿,即使强行让广东厨师做四川菜,出来的味道一定会携带一点点广东基因。

    首先要清楚自己是谁,怎么样能把自己做到自己最满意,再去考虑破圈,去影响别人,这个破圈也可以是通过你的思维接触、碰触别的思维触碰出火花,在你这个品牌永远不变的基因下产生产品跟上一季有一点不一样的,但是精神依旧保持高度一致的产品,只有这样你的客户、客群才会形成沉淀和跟随,积累和复购,而且还能将这种意识形态的人一直聚拢在你的身边,形成瘟疫式的扩充。

    我始终觉得像我们品牌三年多始终是线下为王,而且95%以上甚至特别可怕接近98%都是线下的销售,我们线下几乎是零动作的,我顺其自然,我坚信一个原理,你一定要做到自己线下被客人亲身体验过,亲自触摸过,亲自感受过感动了,会记住你,在时空不允许到店去购买,会去发达的互联网去寻找,只有线下做到足够具有影响力、认知、认可和被消费者复购的认清,线上就会自带流量,无论是在微信、阿里还是任何的平台上,你只要进去了,消费者就会找到,甚至你就在自己的官网上,消费者都会跟随到那里。

    破壁一定要在源头破壁,不能把自己局限在跟人体四肢相关的事情,要考虑除了跟穿着以外的事情,要关注热爱生活,热爱你所有的衣食住行所有相关的事情,保持高度热爱的精神,然后再坚守自己的品牌基因,这个是我认为破壁应该去做和理解的。

    

    林剑(主持人)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今天时间并不多了,还是有很多问题想和大家交流,我们就约好明年这个论坛再探讨,也希望年轻人品牌越做越好,将来成为新一代争取以后坐在这里第一排的老板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