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多个参展社区涉及产业园区城市更新案例。产业园区如何赋能周边的社区,为周边居民提供社区服务设施、休闲娱乐场所,产业园区运营发展时如何与周边居民和谐共处,与周边环境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规划政策如何使产业园区更新参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构建,满足“五宜”目标,为社区赋能?为此我们邀请上生新所、花开蒲汇塘、宝山智慧湾、力波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企业与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处室、街道办事处代表一起探讨这个议题。
以下是上海万科城市更新业务负责人邱斌在本次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园区更新赋能社区生活圈”论坛上的精彩分享,由云现场整理。
谢谢大家!非常感谢今天有机会能在台上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城市更新这几年的践行经验。目前城市更新业务局在上海在管的项目差不多接近30万平方,我们今天重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上生新所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心得。
整个片区在新华街道,所以我们当初整体践行的时候,一方面还原风貌,第二希望在风貌中修补空间和历史层的建筑,另一方面希望空间中赋予内容,给整个片区进行赋能,同时也践行整个片区的发展理念“建筑可阅读,城市有温度,街区可漫步”。同时也是“多方共建,城市公享”的模型,政府、社会资本、学术机构、社会组织和居民呈现多方共建的状态,下面四个原则也是我们一直遵循的。
整体的片区,大家在过程中会稍有了解,整个片区过去是比较封闭的,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希望不断打开,同时将原有单一的产业业态进行更多的业态聚合赋能。
整个过程中通过形态、文态、业态三个方面实现,接下来的分享也是围绕着提升空间影响力、提升文化影响力和提升内容影响力三个方面。
上升新所是历史百年的空间,早在一九二几年,当时美国的普宜地产从上海政府勾取了这片地,过去的历史可能上海的郊区,在这个时代里,当时引入了美国的生活方式,所以导致今天我们看到现场的哥伦比亚生活圈的历史风貌,比如说乡村俱乐部,还有现在的泳池。在1952年,解放之后把这个片区作为上海生物制药所。历经半个世纪,整个园区都是封闭状态,所以很多市民也很难了解,前不久正好碰到一个记者朋友,他说早在很多年前一直有个情怀,每次经过路边的时候都能看到若隐若现的风景,他希望有一天可以进去。所以我特别希望邀请他过来看看,在花园里满足他几年前的心愿。
2016年上海万科获取这个片区之后进行了历时两年的改造,过程还是比较艰辛的,中资产作为快速切入城市更新的切口,可以快速做能力聚合,但进入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传统开发业务中很难遇到的问题。比如说历史建筑的修复,甚至是在修复过程中出现了白蚁的空间,这可能都是过往很难遇到的,甚至是立面,传统的施工单位无法对建筑立面修复,所以我们又要找到匹配这些立面修复的工艺匠人,整个过程历时两年,2018年正式对外开放。
在规划业态过程中项目分向期,一期是现在大家看到的片区,占地2.4万方,历史建筑+11栋工业建筑,我们核心的理念是希望把原来的空间还原给居民,让他们共享城市带给他们的公共空间,同时我们希望修复历史建筑,希望人们漫步在街区里能看到历史在建筑商存留的痕迹。
二期是建了五栋工业建筑,更多的是以现代方式融合了片区的历史建筑元素来还原空间业态,同时导入我们在前期的文化氛围之下导入这些文化产业。
在机理保护方面,机理相对比较清晰的还原了当时的风貌,因为毕竟有半个世纪属于封闭期,但在风貌之下可以看到右图,存续的历史建筑年代跨越是非常长的,同时各个年代的建筑交错在一起,所以我们规划过程中做了一些有趣的梳理,希望在这些空间变化过程中能还原历史存留在建筑之上的一些痕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对这三栋历史建筑(孙科别墅、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海军建筑),上生所试剂楼我们导入了IDEO,上生所报告厅现在是李佳琦的办公场地。
我们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封闭到打开,当时践行的核心主旨是7×24小时园区开放,这是大家当时达成的共识,从封闭过渡到打开的状态,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这个过程中我们导入了各种业态,发现园区中有五类核心标签客群。第一类是邻里客,核心就是周边居民。第二类,打工人,因为整个长宁片区文化产业相对比较集聚,这类人群在这里不断享受这边的办公业态。第三类,文艺范。第四类,高净值。第五类,Z时代。
围绕这些人群的过程中我们出现了第二阶段的一些变化,2019-2020年期间,2018年开园之前,大家对园区的刻板印象是残留历史建筑的空间,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做了调整,调整过程中的原点和初心是为了增加睦邻友好的状态。围绕这样一次调整,园区也产生了变化,2021年无论是从来访数据和我们刚才看到的标签人群不断增长,给园区增加了一些热点。从网红公开的开敞空间变成了共享、共生、共融的可持续艺术活力街区。每天晚上甚至每个周末,在我们的园区里都会也各种戏剧、脱口秀,甚至在茑屋里也有很多专家给大家分享,文化层面带来了很多补充。
第三部分是提升文化影响,这是我们给园区的定位。围绕三个核心历史建筑和现有的广场与街道展开。我们希望构筑未来有亮点、有调性、有内涵、有人来的状态。孙科别墅随着第一场策展,历经一年,这个建筑承担了城市空间艺术季的部分展览,临近年底又承接了民生银行的策展。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希望把它打造成研学的场地,一方面保留好建筑空间,另一方面我们希望让文化空间赋予更多的内容,邀请更多的文化大咖在这里创造更多的思维,给我们创造更多的源泉。
乡村俱乐部是2019年比较有意思的故事,进去乡村俱乐部之后有一个壁炉,缩写是CCC。2018年底希望引入茑屋,经过了一年的谈判,最后邀请他的社长到上海。他的社长进入了乡村俱乐部,他看到壁炉的时候非常兴奋,通过翻译我们了解到原来茑屋的核心缩写也是CCC,所以他看到壁炉CCC的时候觉得是缘分,所以当场敲定茑屋的第一家店落地在上生新所。一方面迎来了巨大的人流,另一方面打造了文化空间。现阶段的整体运营团队由万科团队,这个过程中跟日方不断的切合,我们锻炼了书店经营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对标学习了日方的优秀供应链整合也好,书籍以及对于非遗方面的营销手段。所以我们也希望未来能将这些能力内化来助推上海本土的非遗文化。
我们围绕时尚文化策展、主题艺术、IP活动,不断给这个空间建筑赋予更多时尚的内容。同时也在不断践行建筑可阅读,这是我们一开始从初心出发的,逐步上线了城市可阅读的APP小程序,我们希望第二阶段增加互动性,让每个进入园区的人不用导览就可以通过小程序了解横跨100年的历史环境。
我们相信社区是这个园区最核心的主体,我们利用这些公共空间跟社区居民进行频繁互动,夏天可能有电影节,秋天会有市民的纳凉夜市等等系列活动,给居民的夜间生活增添了很多丰富的内容。
这是全年的时间轴,一点一点的践行了刚才提到的文化内容践行组成。在践行沉浸艺术季的氛围下受到了市文旅以及长宁区各方领导给予我们的支持,能让我们不断的对于戏剧沉浸以及咖啡艺术界各种新兴的创新模型在现场落地。
刚才提到我们这一年有理想之地的策展,我们有上海双年展的城市馆以及咖啡艺术节、新舞台,以及现阶段做的城市空间艺术季。在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到这一系列有文化、有内容的文化过程中,一方面更加聚合了五类人群,我们出现了很多茑屋粉,很多居民每天愿意跟我们进行互动,不断提出后期二期开发的建议,我们相信每个变化、改造、更新都如点点浪花,希望不断为长宁片区赋予更多艺术、人文的能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