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从生物医药技术、能源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前沿学科和科技领域中遴选出35岁以下对未来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青年科技人才-“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17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这份最权威的榜单落地中国,旨在以全球视野挖掘最有创新能力的科技青年领军人,并为这些青年科学家搭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舞台。

为聚集全球创新人才和资源,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中关村科学城与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联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于2023年3月30日-31日在北京·海淀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会议中心举办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发布仪式。


王自力.jpg

以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导王自力在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我是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自力,很高兴今天能够来参加由清华工研院和《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联合举办的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首先对活动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感谢活动的主办方的盛情邀请。

今天活动的主题叫人类为什么需要创新?我的专业比较窄,也是一个小众的质量,做可靠性相关研究的,所以说下面想从我说涉及的研究方向和我们主要面对的一些工作的对象、场景,航空航天领域谈谈个人的一些创新想法。

首先我想创新和我们的专业质量安全可靠之间的关系,谈一个粗浅的认识,我认为。

一,创新的底线是一个科学的伦理道德,任何创新都不能违反科学的伦理道德,所谓的把有一些创新做了伪劣假冒或者是损害人类利益的创新,我想从这个角度人类科学伦理道德来说是绝对不能逾越的。

二,创新的约束是安全,比如说现在一些交通工具,比如说汽车、飞机、高铁这样一些高新技术的创新产品,其实在过程里头都是将安全的风险能够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来享受着高科技创新发展所带来的高品质的生活。

三,创新的保障是可靠。技术创新简单来说不完全等同于产品的创新或者是产业的创新,刚刚杨院士也说了,实际上是一个整个完整的过程,由技术到产品再到行业产业,也是一个完整的创新延伸的过程。

一个好的技术创新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可靠性的支撑,往往是难以形成面向终极应用场景的创新产品或者是创新的大产业,这里面例子很多,时间关系不展开说了,因为好的创新没有好的可靠性、安全、保障来做支撑的话,那么有时候往往是形不成一个好的产品,最后中途要夭折。

四,创新的目标是满足全社会、全人类对高质量、高品质生活福祉的追求和向往。中国制造前期发布的2025的发展纲要里面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创新是驱动的根本力,同时质量为先的基本方针,还有就是刚刚发布的《中国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放在质量和效益上,要以供给侧的质量变革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以及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三个转变。创新和质量、安全、可靠相关的关系。

下面谈一下在我所从事领域的一些相关创新问题,我们现在从事的可靠性系统工程,这是一个与故障和缺陷做斗争的专业,我们的专业不是解决有无的问题,重点是要解决你的性能、功能、技术创新之后形成产品的能用、好用、管用和耐用的问题,也是加持传统性能、功能专业的叫使能技术或者现在叫赋能技术,强调的是用户视角和逆向思维,要以用户为最终的目标和对象的视角,同时还要有逆向思维来解决正向的产品设计创新出来以后,在一些逆向过程里面会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故障,有了故障以后应该怎么样进行处理,所以说对于创新来说,我们要是用用户的视角所经历的实际的使用场景和它使用的复杂应用的环境,这种情况下安全可靠的问题,多想想极端环境和复杂场景下会不会出故障,有没有缺陷,出了故障缺陷以后如何进行处理这样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说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的创新,比如对故障的认识,对故障的研究,  在传统的故障认知中,普遍存在的重表征、轻机理这是我们专业一个很常规的现象,大家过去对于可靠性的认识,一般来说大家很多事都是停留在基于概率、基于数理统计这样一种分布来进行研究,但是这种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故障的表征技术,往往来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为了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已经难以解决我们对故障和缺陷做斗争,必须要达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要满足对它行为的机理为什么会出问题,出了问题是怎么样的时空的演化规律,对这样一些认识。

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比如说搞了创新,创新发展研究形成了一个基于鼓掌机理的机理形成的三理融合的鼓掌分析法,比如说可以研究这个产品好坏就是物理故障,包括基于载荷响应合理化过程的故障物理,同时还有基于静态、动态逻辑和涌现的失败的事例,因为现在很多电子化、信息化的装备都是一些控制逻辑的问题。

第三个还有基于绩效影响和能力局限的事物人理,把这三理融合,故障物理、失败事例和事物人理形成了一个对于故障机理认识的三理融合的故障机理分析法,相当于我们一个创新发展。

比如说大家熟知的一个例子比如说波音737Max空难,专业的视角来研究就是一个典型的硬件故障、软件故障和人机耦合失误的安全事故,这就是我们专业领域一个创新的例子,应该说也是代表了我们现在创新的向两翼发展,微观机理化以及宏观的集成化这么两翼延伸的创新方向。

总之我想说的是现在强调的是以终极应用场景为目标的创新在中国而言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达到深入人心,无论是面向大众描述的科技应用场景还是说咱们科技从业者对其专业领域研究成果所要解决的终极的命题,或多或少都缺乏对于宏观的或者具体层面的认知,或者说缺乏从全社会、全人类的角度审视科技发展到底是为了解决哪些具体的问题。

在当前的全球形势下,我们过去一直走的传统的研发模式或者跟随式的创新时代,应该或者是已经成为了过去,基层或者深层的科学突破为应用技术的升级也积累了强大的发展势能,应该说跟随着创新时代已经不再是我们后续要做的选项,所以说创新必须要树立系统思维、底线思维、边界思维和逆向思维。

今天刚刚主办方告诉我,今天的会场已经发布了“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的名单,应该说各位青年才俊都是非常优秀,在科技创新创业方面做出了非常好的工作,这次的活动给大家入选也是非常促进创新的有价值的所在,鼓励人才,鼓励创新。

最后将以一句话与大家来进行分享和共勉,“积跬步,行千里者,行创新之器、先人苦,忧天下者,秉慰民之心”再次感谢主办方的邀请,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