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从生物医药技术、能源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前沿学科和科技领域中遴选出35岁以下对未来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青年科技人才-“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17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这份最权威的榜单落地中国,旨在以全球视野挖掘最有创新能力的科技青年领军人,并为这些青年科学家搭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舞台。

为聚集全球创新人才和资源,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中关村科学城与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联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于2023年3月30日-31日在北京·海淀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会议中心举办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发布仪式。


何霆.jpg

以下为艺妙神州首席执行官何霆在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很高兴又来到TR35的活动中,我觉得挺激动的,我是在疫情第一年被评上TR35,不知不觉今天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那一年也受到疫情的影响,也很担心不知道能不能开的成,大家出差很麻烦,特别感谢DeepTech和TR35的团队以及中关村科学城和工研院对这次大会的支持。

我们公司就离这儿非常近,我在这儿有一种到家的感觉,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2015年创业,之前是在清华的癌症生物学实验室读博,博士期间主要在研究癌症和免疫,所以今天这个话题可能特别适合我,我是从博士一毕业2015年那一年就走出了校园,走进了办公室,而且是一个创业公司的创始人的办公室,今天所列的有过的荣誉和得到过政府的支持,在我们一开始的时候是完全没有的,所以真的是从0开始。

这8年时间挺快的,今年就是我们的第8年,这8年里面让我特别激动的我们拿过清华大学校长杯的金奖,另外就是曾经被评为TR35的35位,大家看到今年又新评的小朋友们,觉得自己岁数已经很大了,因为我评的时候岁数已经很大了,快奔四了。

今天想从一开始分享一下我们从校园走出来的这段经历,以及也尝试着想想为什么我们创业这条路虽然很艰难,但是我们仍然能一步步的走下来,我们的开始其实是从CAR-T这项技术在基础研究上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开始的,在2013年-2015年期间,其实CAR-T已经逐步从一项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研究,在几项临床实验中都看到了它非常好的对于晚期癌症的治疗效果,那时候包括复发难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包括复发难治的末线的淋巴瘤的治疗,这两种疾病都曾经是生存期只有几个月的进展非常快速的,非常恶性的肿瘤,它们甚至比在末线的两种疾病上治疗疗效比癌症之王胰腺癌甚至包括肺癌的患者生存期还要短,而且更急缺真正有效的临床治疗的方式。

到今天为止,除了CAR-T之外没有真正特别有效的能够治疗这两种血液肿瘤的方法,那时候有几个特别领先的临床和科研结合的海外团队,他们真的把CAR-T这项技术从实验室里面搭建起来,并且用到临床上很有效的治疗好了很多个患者,屏幕上打的这篇发表在NEGM的这篇CAR-T几篇临床实验成功治疗了30位患者,其中有27位也就是90%的末线的晚期的白血病患者得到了完全缓解,这个是其实是非常惊人的,这也让当时正在癌症领域,我们一直以为自己做是至少也是过镍最前沿的癌症研究的领域,我们发现以前都在关注小分子和大分子,对于基因细胞药物好像还是感觉到非常陌生,但是在海外他们已经把这项技术开发到真的能在临床上有效的治疗患者,这也是成为我们当时创业最大的动力以及我们一直到今天没有改变的初心。

我们创业的时候,当时屏幕上打的Emily  Whitehead最早接受CAR-T这项治疗的晚期白血病患者,当时她不仅是那篇文章里的其中一位受试者,同时也经过了一次治疗之后,她的癌细胞一直没有复发,我们2015年刚创业的时候,只有屏幕最左边的这三张照片,我们觉得这样的绝症一直不复发,可能这个患者确实治疗效果很好,但是到今天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十年,她的疾病一直没有复发,也是从她身上开始,CAR-T这项技术真正走向了更大的应用舞台,也是间接的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技术方向,就是基因细胞药物,这项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药物技术的新的技术。

今天全球已经批准了几十种基因细胞药物的产品,每一种都是用来治疗曾经不可治愈的某一项重大的疾病或者说绝症,其中包括几个用于癌症治疗的,在商业上取得了逐步的成功,我们创业8年最让我们有成功感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国内帮助中国的白血病患者、淋巴癌患者有越来越多的加入到我们的实验当中,获得了像Emily一样好的临床效果。

CAR-T这项技术我用一页PPT简单介绍一下,它是一项用基因工程把一个人工设计的一段基因转导到免疫T细胞中,让这种增强的免疫T细胞能够精准识别并且杀死癌细胞,简单的说基因工程是帮我们让免疫细胞变的更精准更强,能够去识别,最终实现了对癌症精准、持续、有效的治疗。

我们的创业开始是在2015年,那一年回想起来其实是特别美好的,尤其是CAR-T这项技术的横空出世,不仅在临床获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同时美国有两家初创公司在2014-2015年的时候,先后在纳斯达克上市,那时候我觉得自己跟他们的物理距离非常遥远,但是同样在癌症的研究领域,当时那两家上市都是从实验室走出来不久的科学创始团队,并不是来自于知名的跨国药企,当时某种程度上觉得自己离他们的距离很近,当时也下的很大的决心,鼓起勇气走出实验室进行创业。

同时我们也相信晚期癌症的治疗是在各种意义上都是真正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技术,把这个需求满足,一定创造很大的价值。

最后是资本市场当时还是非常活跃的,而且对于创新创业来说特别的支持,2015年也是中关村论坛的第一年,双创大会的第一年,那一年也是由李克强总理亲自参加的双创周的揭幕,当时也是在我们今天所在的会议中心,那一年想起来在创业环境上也是特别有意义的标志性的一年。

我们当时决定了四个事情,虽然那时候没有创业经验,但是我们觉得创业这件事情一定很难,第一一定要坚持自主研发,虽然海外已经有了类似的研究,但是这项药物技术,那时候不能说是药物,因为在2015年没有任何一个已获批的基因细胞药物上市,尤其是CAR-T,仍然是一个在临床早期阶段的实验性的药物,所以我们觉得我们仍然有非常充裕的自主开发的空间和时间的机遇,希望能够自己建立一套技术体系和标准,能够用我们自研自产的能力把它在中国的市场上实现。

第二我们也聚焦在创新的药物开发上,没有转移到其它的像医疗器械等等更大的大健康的领域。

第三我们专注在恶性肿瘤上,一直到今天第8年了,在我们的产品管线上靠前的几个产品都是聚焦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也许到明年会有第一个肿瘤以外新的产品,但是在之前一直都是非常聚焦在肿瘤,也跟我们创始团队自己曾经的科研背景是相关的。

最后我们只专注在基因细胞这项新的药物上。这四个方向的选择,今天看起来是理所当然,但是在当年其实我们是想了很久,也在过去的8年,在这个新的领域里面也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新团队的选择,最终仍然专注在自主研发和肿瘤的基因细胞药物领域的团队,其实也没有想象中成功得那么多。

因为这里面的挑战特别巨大,尤其是作为一个学生创业团队来说,我们的经验几乎为0,虽然在基础研究上,在肿瘤领域有很多基础研究的知识的积累和实验技术的经验,但是对于这个产业我们其实是不懂的,到今天仍然对经验为0这件事情仍然非常介意,这应该是让我们在无论是做创业这个决定还是即使到企业发展到新的阶段,做新的战略选择和科创的时候都很重要的一个选择。

经验为0只是表面的一件事情,更深层次的是可能有很多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是特别可怕的,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其实没有关系,因为你一定有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或者更谨慎的对待这些选择,但是当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时候,这个风险是难以预估的。

我之前还在清华读博的时候有一个朋友,他当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技术,那能把蛋白质赋性的效率提高一倍,这个在基础研究上可能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我们如果发表论文,做研究,只要证明这个蛋白确实有作用就可以了,能够抑制肿瘤,至于是不是能力提高一倍的赋性活率,只不过是多重复一两次实验而已,但是有一个绝妙的点子,他说如果把这个用在蛋白质药物上,比如说胰岛素的生产,如果能让胰岛素的成本下降一倍,可以打败诺和诺德和赛诺菲,成为中国原创的更质优价廉的胰岛素,当时我一听觉得很有道理,这个事情真的有巨大的产业价值。

其实这里面背后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因为胰岛素的价格真正的原液,这个蛋白在它的售价里面只占很小一部分比例,实际上打胰岛素的针都比蛋白的成本高很多,这个产业链是很复杂的,真正研发成功,关键的核心并不在于蛋白质赋性的成本这一点,我们到今天仍然很敬畏经验这件事情。

第二个是资金的短缺,我们可以说没有任何的原始积累,所以我一直很羡慕很多大佬以及成功创业者的二次创业,我们当时从校园走出来,非常缺乏资金的,而且创新药也是一个非常重投入的领域,我们对的招募也是很困难的,除了三个创始人以外,招的第一个员工、第二个员工今天仍然印象非常深刻,当时面的第一个员工是刚租下办公室的第二天,上午我去宜家买了几个桌子和椅子放那儿,我们就坐在新买的椅子上面了第一个在网上投招聘简历的员工,他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博士,他之前也在肿瘤领域有很多年的研究经验,是非常优秀的一个博士,他当时继续留在中科院做科研,他面完以后,没好意思说,之后我又请他吃饭,希望他能加入我们公司,因为刚刚成立非常缺人,觉得他也很优秀,但是他说我搜了一下你们公司,什么都搜不到,老板还这么年轻,而且办公室里什么都没有,那时候连实验室设备都没有什么都没买,当时融资差不多刚要到位的时候,他就很担心我们是一个骗子公司。

但是后来经过我的努力,最终真的加入了我们,我一直很感激他,他今天仍然在我们公司,当然也有很多我们早期非常看好的人才,我们也没有真正成功的招过来,这点对于一个创业团队来说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优秀的能够做技术和研究的人才,同时真的对于没有基础的团队来说又是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同时也是在一个空白的领域,当时基因细胞药物在中国也是一个新事物,那时候看清华、北大几乎没有教授真的是在研究基因细胞药物这个领域,国内也几乎没有这方面做药物开发的公司,甚至连监管也没有,我们没有指导原则,没有法规,甚至不太确定这个东西是不是一个药,只能参考美国和欧盟相关的法规做早期的工艺开发。

前面说了经验和团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当时一直很苦恼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一直这些年花了特别大的精力在团队和知识经验上,除了几位创始人,左上角的鲁薪安博士和菲菲博士以外,亓晓温也是从跨国药企工作了十几年的经验,很好的弥补了我们在监管上的经验缺失,包括左下角的施瑞娜博士,她也是在诺华工作了将近20年的时间,而且是在我们这个行业内第一个上市的CAR-T产品,也是诺华的生产CAR-T的工厂上加入我们,我们都花了超过一年以上的时间招募这些真正有行业产业界经验的高管,这点对我们在成长期的创业这条道路上非常重要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他们,我相信我们很有可能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还会犯很多的错误,踩很多的坑。

这些年确实实现了在技术上一开始制定的目标,自主研发并且一直专注在肿瘤的基因细胞药物的治疗领域,现在已经有了三个临床实验的批件,即将申报第一个新产品,也很肯定会是国产的第一个同类产品的中国新药上市。

前面说了资金短缺,我们这些年可能是完成我们这个小行业内最多轮次的融资,一共完成了9轮,即将完成第10轮融资,也得到了很多行业大佬们的支持,我还想特别提一点,我们也是中国基因治疗领域里面唯一一个得到的顶级险资投资的,并且有两家,有中国人寿和中国太平,险资的投资其实对于我们这种先进并且仍然成本非常昂贵的先进药物的治疗上其实是非常关键的,海外的经验就是这样的。

技术就不多讲了,之前拿到了几个临床实验批件,并且我们也拿到了北京的第一张基因细胞药物的生产许可证,现在我们的产品线覆盖了从血液肿瘤到实体肿瘤的多个产品,也在加快我们下一代技术在这个产业上的布局,我就讲到这里,接下来的十年会是基因细胞药物快速发展的十年,过去这几年我们一直在看中国基因细胞药物临床实验的申请,CDE的注册,每一年都在创造新的申请的数量记录,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

现代医学经历了100年左右的发展时间,我们解决了很多基础疾病,但是仍然有很多重大疾病和绝症是有待攻克的,基因细胞药物通过在基因工程的角度彻底改变一些疾病的在基因组上的治病机理,我相信一定能有越来越广的临床应用的价值,我也特别相信中国在基因细胞这个领域能够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自主研发原研的产品,可能我们在这个行业里面已经用了5年时间,可以很自信的说我们在基因细胞药物行业已经是全球前二了,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也许十年之内我们还能够再进一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