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从生物医药技术、能源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前沿学科和科技领域中遴选出35岁以下对未来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青年科技人才-“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17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这份最权威的榜单落地中国,旨在以全球视野挖掘最有创新能力的科技青年领军人,并为这些青年科学家搭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舞台。

为聚集全球创新人才和资源,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中关村科学城与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联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于2023年3月30日-31日在北京·海淀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会议中心举办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发布仪式。


陈军.jpg

以下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在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尊敬的杨院士、王院士、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参加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暨“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发布仪式活动,感谢活动主办方的邀请,祝贺本次活动隆重召开,祝贺2022TR35中国,今天的活动是关于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总书记强调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教育科技工作者,我们身逢其时又重任在肩,主办方希望我谈谈创新,刚刚杨院士、王院士都讲非常好,我深受启发,我想这是一个充满无穷生命力的话题,很高兴在这里谈一点认识和感受。

人类文明进程就是不断认识自然和改造世界,这也是不断总结经验,学习历史,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的一个过程,创新就是文明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又有从0到1的原始突破和从1到N的渐进革新,从0到1就是从无到有的发现新现象,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这个过程既可能是天才科学家的灵光乍现,也可能是领域学者的厚积薄发,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深远。

就我所从事的电池领域,锂离子电池问失就是原始创新,既有正负极材料体系,又有电化学反应机制的根本性的改变,其结果是电池的性能包含像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极大的提升,锂离子电池和晶体管一起被誉为20世纪电子工业中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201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充分说明原始创新的重要性,但是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是跟产学研用科技工作者的接力创新、潜心研发的结晶,并且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电池在能量密度、快速充电、安全性、环境适应性、资源可持续方面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的背后是很多的基础科学问题,人亟待去解决,例如多场耦合下的离子、电子、原子、分子等这种多子的储存和输运的规律,跨尺度、多结构的能量物质传递而转化规律,电解质电极材料表界面的相互作用和反映规律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更多的原始创新,从1到N的原始创新的基础上,持续的更多支持和迭代技术,这个阶段是从书架走向货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和市场,这里面就涉及到了创新的持续性,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包含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基础应用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1到N的工作还需要打通科技产学研紧密结合这种链式创新的堵点,让成果更快转化,更好造福人类社会。

我国在电动汽车、规模储能等新领域、新赛道上正引领世界前行,比如若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预测表明我国2060年50%以上的电力将由风能和太阳能供应,为应对风光发电的界限性和波动性,需要储能电池进行削峰填谷和调频调相,如果按发电量20%来配储能设备,需要4600特瓦时,相当于46个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这就需要大规模的电池储能新体系,能够结合目前像ChatGPT等来创新发展,特别是非资源限制性的电池体系,例如钠离子电池,进入有机材料的电池体系等等,还有很多瓶颈没有解决,需要我们创新。

在电池领域,是否会出现超越传统的颠覆性新技术,黑科技,改变行业游戏规则的新技术,电池是否可以智慧化,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能源领域、生命健康、电子信息其他的领域都是这样的,创新永无止境。

总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需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和从1到N的累积,打通链式创新中存在的所有壁垒和门槛,各位都是科技创新的佼佼者,希望我们青年科学家才俊在新时代的科研大道上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发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四千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