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新发展格局为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场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集成应用、跨界协同特征进一步凸显,以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正在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运行效率和消费体验,加速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式变革。为助力科技全面融入文化和旅游生产和消费各环节,本届海峡两岸文博会将举办“海峡创新大会”,凭借强大的资源汲取能力,力邀海峡两岸文旅界、科技界及学者界资深专家通过主旨演讲、主题演讲、圆桌讨论等环节,共同探讨科技赋能内容生产创新、产品和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治理方式创新等文旅各领域。为业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带来新启示,新机遇,进而促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善威在文商旅创新发展论坛的精彩发言,由云现场整理。
大家下午好!
今天上午已经非常认真的学习了前面几位大咖的演讲,深有体会。
在文商旅这一块,对我们来讲,以后的发展无限!
本人是同济大学的一名老师,同时这几年一直也在从事国家的非遗研培计划。研培计划是三部委共同联合实施的,由文化部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三部委联合实施的一个项目。从16年开始,同济大学就开始进行非遗的研培工作,到现在为止已经有8年了,培养出来了近400位左右的非遗传承人在我们同济大学进行学习。
下面部分都是我们具体做的项目名称,在这里就不念了。
同济的非遗研培理念,非遗+设计+生活。大家比较了解同济大学设计这一块,在国际上的声誉还是非常不错。为什么要“+生活”?大家都知道,非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同济的研培理念,就是“非遗+设计+生活”。
同济的非遗研培目标,主要是让非遗走近现代生活,活态传承。
这是我们非遗班学院创新的作品。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话题,主要是创新方面的,是一个实验性的话题。创新这一块,大家都在说,特别是非遗的创新,怎么创新?创新的内容是什么?我想每个人都在想这样的问题,同样我们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从什么样的地方作为一个切入点来进行创新的设计?
我们和很多的人做过一些交流,大部分的设计企业也好,创新企业也好,都是针对非遗产品这一块的创新。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摸索,我研究了很多相关的创新的课题。我们的起点在什么?出发点在什么地方?结合了非遗的定义为精准来进行分析。
非遗的定义有非常多,每个国家对非遗的定义理解都不一样。我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的定义为主要内容和大家进行分享。
其实非遗已经是一个热词,大家都知道非遗。但是非遗真正的定义是什么呢?它有哪些内容组成?这可能很多人到现在都还说不清楚。大部分人对非遗的认知停留在物象上面。比如说我们看到这个包子,包子是非遗,看到这个面条,面条是非遗。实际上从非遗的定义理解,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这是针对人的,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这是真正的非遗的核心部分。以及相关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是物象的部分。
我把非遗的定义图视化,大家能够非常清楚的了解。第一部分是人,从事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这是核心。第二种是各种的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这是文化表现形式,是我们非遗核心的部分,也是我们看不到的部分,也是真正区别于文化遗传的核心部分。第三部分,就是物质实物部分,比如说包子,包含工具、手工艺品,甚至于场所。
创新的基点就以非遗这样的定义来思考,这样子会比较全面。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首先我们针对人的创新,人有什么创新呢?其实从人的角度来讲,我们要提升他们的整体素养,所以前面讲到的国家从2016年开始的非遗研培计划,核心就是要提升非遗传承人的整体素养,这是第一块。
第二块的创新内容,主要包括实践观念的创新,实践流程的创新,表现形式的创新和知识技能的创新。概括起来,观念、技艺、流程创新,这是我们很多的设计师,包括大部分的非遗传承人很少会去思考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我们非常核心的内容,真正非遗要创新是这一块。
第二块,大家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展览的展品,这些都属于非遗物质部分的表现形式,我们称之为文化产物。主要创新的内容,包括实践工具创新,使用材料创新,文化产品创新和文化场所创新。
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具体展开这些每一小项的内容。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出,非遗的创新主要是有三部分核心内容。一块是人,一块是文化表现形式,再一块是文化产物。
从设计视域下的非遗创新,非遗项目创新、创新设计方法和设计专业的支撑,很多人在思考,特别是非遗传承人在思考,怎么样可以把非遗的产品,或者是我们的技艺,怎么样去提升,怎么样去创新?这里都已经标出来了,包括题材、材料、工艺、工具、产品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一个非遗的视角去进行创新。结合我们的创新设计的方法,这三个圈其实互相之间都是有非常强的关联性,结合当下数字化、游戏化、品牌化、娱乐化、卡通化、服务化、可持续、智能化等,有非常多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设计,不仅仅只是针对题材或针对它的形态来进行创新。需要这些创新,就需要我们设计相关专业的一些支撑。所以我列了一部分,包括产品设计、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新媒体设计、视传设计等等,这些都是支撑产品或者是非遗创新的核心点。
我们创新设计的原则是什么?我们国家一直也提,文化部在提这个。“用”字引领设计之用。“用”是核心。怎么样可以把我们非遗的产品,或者是我们的理念,甚至是生活方式,很好的融入到我们的生活里面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传统工艺,要“用”字引领,“用”就是日常,要老百姓日常能用的这些才是最核心的。很多非遗传承人我们经常在沟通,一聊到这个作品怎么样做得更精致,价格怎么做得更高?这样的一个思维方式就在慢慢远离生活。
怎么样让非遗手工产品进入到我们的生活里面来?就要用最自然、最简洁的生活方式放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这就是我们的“道”。
上面的剪纸,剪纸应该放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面,作为一个窗花,贴在门上的,作为我们民俗节庆活动相关时候用的一些物料,或者是这些产品。
下面这一张是一位国大师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可以放到博物馆,甚至可以被人家收藏。它毕竟是小众的,很难走入到我们的生活里面来。所以我们的作品,尽量要进入千家万户。所以由这一点出发,给大家分享一下,接下来就是怎么样来创新设计的理念。
我们的非遗的作品,要穿在人的身上,戴在人的身上,用在我们的生活场景里面来,要见人、见物、见生活。
以陶瓷为例,在做瓷器的传承人,要考虑到这个瓷器给什么样的人用,用在什么样的空间里面,用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这是非常关键的,而不仅仅只是从器物本身的造型出发去做这个事情。
创新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设计创新助力文旅发展。传统工艺离不开保护传承,更离不开它的转化。怎么样把我们的非遗产品转化成我们现在市场可以流通的产品,结合我们当代审美需求的这样一些作品。这是在设计创新作为一个核心力。怎么样通过综合性的创新,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促进传统工艺文化资源和现代消费需求的一种有效对接,提升手工产品的品质,丰富手工产品的形态,衍生其产业链,拓宽其总的业态的发展空间。
同时要考虑,我们这个产品的美学价值和情感价值。这恰恰是我们东方设计师想关注的内容。
右边的图,我是20年的时候,把我们非遗班的作品集合起来,参加了“上海第二届设计100+”,居然入围了。整个作品大家看起来有一点传统,但都有所提升,还是很有发展潜力。
这里我们探讨一个问题,在学校里面一直要求非遗传承人建议他们“两条腿走路”,很多传承人希望自己的作品价格卖得越高越好,做得越来越精致,这是一个发展的高度,每个传承人确实应该去思考,去做这样一件事情。但是,我也同时希望,非遗传承人考虑它的“宽度”,除了做艺术品之外,还要去做生活用品,我们讲的是产品。有了这两个之后,慢慢的,变成一个产业化。一定是先有产品,才有产业。通过商业人士或者是企业家来把我们的非遗传承人的产品进入市场,商业化、产业化。
所以我们要求非遗传承人既要创作作品,也要生产产品,也要主动创新,引领发展。我们看到很多非遗产品有一个现象,就是以“贴牌”的方式,我一个包包外面贴一个LOGO,贴一个图案,这不叫做主动创新。现在大家看到很多的手机壳就是外面贴了一个图案,在功能上和使用价值上没有完全的提升,没有突破。
今天主要给大家带来一些教学案例,把以前商业的案例全拿掉了,给大家带来一些学校里面的思考。
这是我们设计学院的学生和非遗传承人联合一起创作的一件作品,是“花器”,用3D打印方式,和非遗竹编技艺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花器”,这个作品在去年获得了iF新秀奖,还是非常有意义的,非常有启迪性。怎么样让非遗传承人和我们设计做对接,进行创新设计,产生一些好的成果来。
这位同学做的是冰酒瓷,我们去酒吧喝酒的时候,会用冰块,或者是会用不锈钢的冰块。他通过调研发现,瓷的特性和不锈钢几乎是一样,甚至是比不锈钢还要好。所以他是专门做了一个针对家庭使用的冰酒瓷产品的设计。在里面,根据我们家庭人群的数量,针对不同酒的颜色的需求,做了一些不同的产品的设计,包括在冰箱里冰的一些包装,包括这个产品的LOGO,做的非常完整。这些作品都是没有发布过的,给大家看看。
还有比如说像这一幅,这是一个学生创作的一个针对情人节的产品,这是一套饰品。这套饰品主要核心的材料是什么?是用纸头做的。这个纸,是西藏的狼毒纸,也就是我们撰写经文用的纸张,这个纸是千年不腐,千年不烂。因为狼毒纸有一定的毒性,不会长虫子,所以不太会腐烂。所以以“千年不烂”的理念,和我们的爱情语言结合起来,用纸张做一套适合女士用的饰品,非常有想法。
包括右边的作品,做的是什么?做的是香囊。这个同学调研了非常多的香囊的产品,觉得整个香囊的产品形式都非常传统。他结合卡通的方式进行设计,并且把它进行品牌化。
最右边这个,是广东木雕,这位同学是做广东木雕的创新设计。我以前没有研究过,后来看到收集过来的广东木雕的图片,发现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非常的复杂,非常的传统。我就要求他把所有的语言简化,做成非常卡通的,简化、简约的语言来做,甚至结合盲盒的方式来做产品设计开发。
这是我们的传统戏剧的盔头金冠帽,这几个元素来进行文化转译、转化。这个饰品,整个穿戴方式不是以耳朵某一个点,是以整个耳朵,甚至于头部整个部位进行思考创新。类似的案例非常多,时间关系就不再展开。
这个同学是做青海盘袖的,大家可以看到是左边这个图,这个课题利用参数化的设计方式,利用盘袖的结构,做成了一个小程序,这个小程序根据每个人的喜好,输入关键词,根据这个结构进行生发,进行变化。根据你输入的信息,可以不停的在这里根据盘袖的结构,生发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合乎是图案,但是还是以参数化的方式,基于盘袖的结构进行设计。根据这样的结构,可以产出很多各种各样,非常具有个性的,或者是根据每个人的喜好,生成各种各样的图形,可以应用到各个地方去。
从认知的视角,我们很多老百姓对非遗不是非常认识,不是非常了解。我们针对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做了一些项目的调研。PPT上紫红色的主要是一些项目,我们同学们针对这些项目,针对老百姓对于非遗的认知,非遗有很多的说法,认为非遗是题材老旧、过去的、艳丽的、精致的、精湛的等等,这些关键词,每一个项目到底怎么样,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
基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做了一个课题,这个课题主要是以阅读的方式,让大家来了解和认知非遗。
这个同学做的是一个“活字印刷术”,是结合我们的泥活字、木活字和铜活字,来把25个关键的“活字印刷术”中的一些历史或者是关键的问题,融到每个活字的单体里面去,形成了单元化的,轻量化的阅读方式,让大家了解什么叫“活字印刷术”,是通过阅读的方式来进行了解非遗。
这个是做扎染的技艺。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交互的方式,通过每一个扎染的步骤,融到阅读的内容里面去。将这整一个包装盒里面的纸张展开来以后,通过阅读以后,就能了解整个扎染技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很具有交互性的表现形式。
这是“傩面具”,傩面具大家也比较熟悉,它是一种民俗,祭祀的。这个同学把傩面具和我们的面膜这样的一个元素作为对应,读者把傩面具戴在脸上和镜面的纸张形成一个联动关系,来进行阅读,让大家可以了解“傩面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非遗项目。
时间关系,我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
最后以这句话为结束语:在今天,非遗的“遗产”不仅仅是“遗产”,而是变成了资源被文化、政治和经济所开发利用。
特别是从我们非遗的视角来讲,我们的文化资源很好的被经济所利用。
我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