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新发展格局为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场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集成应用、跨界协同特征进一步凸显,以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正在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运行效率和消费体验,加速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式变革。为助力科技全面融入文化和旅游生产和消费各环节,本届海峡两岸文博会将举办“海峡创新大会”,凭借强大的资源汲取能力,力邀海峡两岸文旅界、科技界及学者界资深专家通过主旨演讲、主题演讲、圆桌讨论等环节,共同探讨科技赋能内容生产创新、产品和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治理方式创新等文旅各领域。为业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带来新启示,新机遇,进而促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文商旅创新发展论坛在文商旅创新发展论坛的精彩发言,由云现场整理。
主持人:接下来的时间将会在舞台上进行一番特别富有热情的,同时也让大家非常感兴趣的圆桌论坛。他们宝贵的分享,也让我们用更广阔的视角审视问题,把握趋势,探索新生活和数字文旅产业未来全新的发展方向。
就像今天多位嘉宾所提及的一样,本次文博会,时隔两年时光再一次相遇。
刚刚已经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的宋善威主任、黄宛华先生、田海成先生以外,还要继续邀请人民文旅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李菲和红点设计博物院·厦门馆长吴冰洁,有请各位!
亲爱的朋友们,接下来的舞台上的论道环节,也希望大家给予更多的一些关注,稍候我相信也一定会金句不断。有请各位嘉宾就座。
我也非常荣幸,将会和大家共同就座,就今天特别的主题进行一些论道。
就像刚才所说的一样,我们在今天创意未来,这样的一种创意,对于在座很多的朋友而言,大家是工作的日常,但是我相信工作的日常也需要带来更多美好的享受,希望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分享。
首先要先来问一下宋教授,宋教授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主任。我相信对于中国人现在不断的文化觉醒、文化自信,非遗传承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的的确确也有更多的年轻朋友们,大家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非遗产生了更多浓厚的兴趣。接下来想问一下宋教授,怎么看待商业化对于非遗的影响?商业化和非遗之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年轻一代的新人们对于非遗的认可程度是如何的?请您发表一下您的看法。
宋善威:商业与非遗的关系,我觉得商业一定是非遗发展的必然方向。刚才我也讲了,非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但是要用于生活,一定要有平台,一定要有大的市场,或者是有这样的商业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非遗才能进入现代的生活。
第二点,我觉得商业与非遗,是一个倒逼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非遗不进入商业的领域,或者是不进入商业的范畴,不会有更好的发展的。因为进入了商业的氛围里面,经过了商业对它的洗礼,倒逼它有更好的创新的可能,有更好的发展。
第三点,我是想他们之间有一个依存关系,互相之间有一个依存关系。如果没有非遗,也就没有非遗的商业,也就没有非遗的市场。如果没有市场,非遗也没有办法很好的进入到我们当代的生活里面来。所以,我觉得这互相之间,他们一定是一个依存关系。这是回答您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讲年轻人与非遗的关系。
我在想,我们有一句话,未来的世界是年轻人的世界,所以我想未来的市场,也是年轻人的市场。他们的互相关系,我们的非遗一定要创新,设计也好,创新也好,一定要定位在年轻人的方向上面。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非遗会发展的更好,传承的更好。谢谢!
主持人:再次感谢宋主任。我们一直认为,创意需要未来感,但是创意需要一个最为重要的根基,就是我们祖先的文化,把我们自己的文化先打好根基,奠定好,同时不忘初心,才能更好的不断发展出充满创意的文化。
第二个问题,将要请教一下李菲先生,随着近年消费升级以及新文旅需求的涌现,您作为文旅景区的运营者会有哪些全新的观察?觉得在这样一个全民发展新文旅的时代,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思考和眼光?
李菲:感谢主持人。我们看到,我们国家新的促进消费发展的20条公布之后,其中一半以上可能都和文旅消费有关。我们看到了最重要吸引我的一点,“全面落实年假休假政策”,主持人也乐了,这可能是我们对于整个文旅未来消费人群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大的发展。
其实现在文旅的消费的圈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今天上午很多的嘉宾都在分享的时候,重要的一点就是说到Z世代的相关消费赋能。其实现在主要的文旅消费人群,我们看到,在完全的层级发生了变化。
第一个2035年这样一个重要的节点,中国会全面进入到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群会超过4亿。第二个我们看到的Z世代的人群。第三个就是在座很多的80后,是唯一一个花钱自己不消费的人群,是为了子女去做研学服务。所以未来我们看到,早上讲到的Z世代人群,大家都在阐释95后到10年之前的这一代人群。去年的数据来讲,Z世代的人群,在整个的文旅消费和零售消费,总体量来讲已经超过5亿元。他们其实更多的关注文旅品牌方面,第一个就是关注内容,要打造富有内容文化的文旅品牌和进行相关的落地。我们已经惊喜的看到,早上有非常多的企业在深耕到不同文化领域的赛道,讲到了元宇宙,提供了很多具有文化内涵和营销场景给到他们。
第二个,需要文化整个圈层的打造,这个圈层的人群,更多需要的是悦己,需要的是分享,需要的是社交。所以第二个点是需要更多的具有文化社交品牌的文旅产品赋能给他们。
第三个,他们分享的属性。我们需要更多的,很精致的,具有我们所说的“网红”属性的,文旅地标的相关的产品,能够赋能给他们,让他们乐意分享。所以我们是基于一个理解的生态,小众即大众的心态,去运营营销我们的文旅产品。
主持人:谢谢李总带来的分享。尤其是这个夏天,大家更加深度的去探讨了,这个夏天旅游市场太火热了。正是由于经济方面大家火热的带动,才让更多的从业者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相信这也是我们本次论坛特别期待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接下来要问一下我们的田总,田总我们5年前见过,我们两个人已经不只一次在舞台上互动对话,每次听到他的演讲都像是看一部电影。特别想问一下田总,阿那亚在8年前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一炮而红。刚才也说了,阿那亚的成功模式,现在已经在广州有了一个体现。我特别想问您一个关键核心问题。您觉得阿那亚成功的核心是什么?这样一种核心可复制吗?如果可以复制,在我们福建看上好地方了吗?
田海成:确实像您所说的,当年阿那亚的成名可能是因为一个网红建筑。但是网红这个事一定不是成功关键,因为它不会持久。所以如果说到这些网红建筑,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这个建筑这些年来所持续产生的内容,这个图书馆背后发生了很多社区的故事。今天还在办的音乐会,还有很多艺术的发布。所以我觉得可能网红建筑,应该不是成功关键。但是,持续产生的内容创造力,可能会让这个社区产生源源不断的活力,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觉得它是一个共创精神。因为如果一个人去推动这些活动,显然力量是不足的。在阿那亚可以看到,无论是居民的社群,还是这些主理人的商业,都在用他们的方式和这个社区碰撞出他们自己的创造力,产生出了很多共创出来的内容,这些内容和社区产生了一种互动,使这里变成了能量场。
无论是内容还是共创,内容是和价值观有关的一切,所以我觉得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你所营造的生活方式和这个时代产生了一些共鸣,无论是人与人之间友好的温度,还是年轻人喜欢的美好事物,都是在传递着阿那亚的价值观。所以我觉得这些内容,这些共创,都是因为这些价值观汇聚出来的一群人而产生的。
一个项目成功关键是什么?我觉得应该都是那个价值观的胜利。价值观这个词,换作商业语汇就是品牌定位。
第二个问题,阿那亚也在走出阿那亚,在全国各地产生新的阿那亚。我作为一个文旅策划人,我倒不认为这是一个复制。而且文旅这个事情是无法复制的,可复制的只是建筑,叫做开发,不能复制的是情怀和温度,是用心,而且受制于各个地方的地方人文、城市特点、人口消费习惯,甚至是政府,应该是不一样的阿那亚才对。所以可以看到阿那亚这些年在各地产生新的项目都和北戴河的不太一样。
比如说在山里的金山岭,我叫“北京人的不丹”,这是寻找安静的地方。
在阿那亚在广州也不是复制,我们反而作出来了南方版的阿那亚,用户都是北方人过来的。(7)任何一个新的土地、新的城市,我们都在用一个全新的方式检视在地方式、在地文化的内容。所以不存在复制。
至于福建,尤其是厦门,高度具备打造成一个全国甚至是全球文旅目的地的可能性。这里文化很厚重,海洋氛围非常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高度,包括两岸融合,有非常多的资源撬动。加上厦门这个名字,非常浪漫,(7)只是在有合适的土地,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合作方如果出现的时候,阿那亚看看能在这个局里头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可能是我们比较务实的想法,是这么一个状态。也预祝厦门的文旅越来越好,谢谢!
主持人:谢谢!感谢您的介绍,同时也特别保有这样一份期待。我们今天叫做“文商旅”多方融合性分享。对于文旅而言,和商业的结合,和城市的共荣一定会有非常多的手段和方式。接下来要问一下黄宛华执行长,刚刚听了您非常精彩的介绍,也看到了很多特别棒的视频。也知道在近年两岸涌现出了很多数字展览馆,这种数字展演的方式,不仅仅是技术的追求,也不仅仅是艺术的呈现,我相信更是一种拉近人彼此之间关系的一种存在。您认为数字展览形式、数字展览馆这样的趋势,对于未来文商旅的融合,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桥梁的搭建作用?在其中又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
黄宛华:我刚才谈过了,我自己本身算是一个数位展览的投资开发者,也是一个数位展馆的经营者。其实我第一个想要打破的一个观念,数位赋能,我们还是要非常的小心,科技给你的赋能,我觉得会带来非常多的可能。我刚才演讲完,就有一个厦门的观众朋友过来找我,请问你的投资多少?
所以我想说在整个数位展览的制作,真的是必须要步步为营,特别是如果说今天要谈的商业价值,因为现在不只是台湾,我想大陆也是一样,很多的数位展馆基本上不是以经营为商业目标,有国家的扶持,所以没有这样的一个负担。数位的经营,带来很多破坏式的结构改变和创新,因为需要很多不同专业的技术,所以基本上产业链就会越来越复杂。所以我们第一件事情,当你经营到一个不管是投资开发一个数位展览,或者是场域,你真的必须要去谈到,这个投资开发是否可以回收?是否有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否可以不一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第二件事情,其实我们一直在谈,现在几乎都在谈跨域整合的能力。跨域整合的部分,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你有没有办法invent,你的策略性的合作伙伴和你一起合作。所以在整个的策略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刚才田先生也在谈共创,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你可能要先让利。刚开始要得到更多资源整合的时候,你必须要先让利,要必须相信刚开始利他是最大的利己,才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专业,来成就这样一个引领新时代的数位产品以及服务。
我们在谈数字展览或者是沉浸数位展览馆,从数位化的展览馆,一直到沉浸互动。其实沉浸互动并不一定用数位,所以整个趋势上,在谈数位沉浸展演的时候,不要一厢情愿所有都用数位沉浸的方式。从数位化的展览,一直到沉浸,一直到未来科技赋能,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会越来越走向智慧化的场域,不只是在内容,甚至到展馆,它的运营服务掌握,我相信在将来是非常的趋势。
主持人:非常感谢!有更好的技术支持,有更好的理念的融入,对于美的审视能力,也是当今时代非常需要的一种能力。在接下来的时间想问一下红点设计博物馆的厦门馆长吴冰洁女士了,根据我们今天的这样一个论坛的内容,文商旅的融合,其实设计才是带给生活最终美好的那样一种创意感。特别想问一下,您觉得设计赋能文旅,应该从哪些角度着手?又可以给文旅和文商旅的共融发展带来什么样的连接和创意的作用?特别要借助今天论坛现场,提及一下我们红点设计博物馆厦门即将在集美落地了,这次和机场那边的有什么样的不一样?
吴冰洁:我认为的设计应该是分为两个部分的。
第一部分,我觉得设计是一个工具,它是能够为各种产业、城市,还有很重要的文旅,因为我觉得文旅是复合型的产业、行业,应该能够提供更多的技术的支持。单技术来讲,已经不是我们当下最需要去讨论的,当下更多要去讲的是设计它是更多的创造者,更多的提供的是内容的价值。在这个部分,红点作为设计师的在国际、国内都非常有影响力的聚合性的平台,它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我们讲到文旅,文旅是这几年红点设计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和方向。我们也做了非常多的去赋能于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工作。很巧的是,今天嘉宾都提到了一个词“共创”。我们这几年有一条很成熟的产品线,就是在整合设计师们,一起去为一些文化主题性、城市主题性、产业主题性的内容,我们在做设计的输出,内容的提供,创意的发声。
其实在当下,我们不太需要再去强调设计与某个产业,某个发展当中的一个重要性,因为这个显然易见,所谓人都知道它非常的重要。我们更多的是要去探讨它的一个机制,怎么能够和这些产业更好的结合,跟它现有的商业模式更好的结合?
讲到文旅,我自己本身对于文旅行业,我是相当有情怀的,当时和田总,包括和小木,我们最早因为文旅这件事情走到一块,后来才有怎么和设计结合文旅这件事情。
在刚才田总的发言里面有讲到说沉浸很重要,确实,今天这样一个场子是不太沉浸的一个场合。
讲到我们所谓的沉浸,其实应该是一群价值观相同的人走在一块。所以我们的凝聚很重要,我们的合作伙伴很重要,我们的甲方很重要,我们的资本很重要,甚至我们在台上和台下一群在做文旅同行的这一波人,我们同样都非常重要,我们要一起来共创,一起来携手,我觉得这个行业才会有更多的一些想象力。
也很感谢小木(音)刚才给我们在这个很重要的场合上面做了一个广告。确实,红点设计博物馆我们也是前两年遭遇了一个疫情,所以当时我们不得以从我们的机场的博物馆搬迁。也很荣幸,也很幸运的,集美在这个时候向我们抛出了橄榄枝,拿出了集美风景非常漂亮的场地,后续会在这个场地入驻。相较于机场博物馆,我们会更加的偏向于人文性。
原来机场博物馆,去过的朋友们都知道,我们呈现的是一个设计师的殿堂,有非常多的红点历届的国际国内的获奖作品都会在我们的博物馆里去展出、去呈现。也有很多的朋友会说,冰洁好像原来我们的场馆有稍微那么一点点的高冷。所以我们综合了多方的考量,我们也希望把我们的博物馆打造为,既是设计师朝圣的殿堂,同时又是一个标志性的文旅地标,代表的是红点,代表的是设计师共创的成果,代表的是全球最领先的一些创意的思考。也希望它是厦门的标识性的地标,文旅必来的打卡点。所以还是卖一个小小的关子,我觉得要发现和知道我们新馆与旧馆的差异,待我们博物馆新馆的官宣。
主持人:充满了期待,再次掌声送给我们冰洁。刚才五位嘉宾分别从自己专业的领域给予我们智慧方面的提点。对于今天的论坛主题而言,文商旅的融合发展,对于现在而言,我相信很多的人,大家也有了更多对于未来非常笃定的方向。时间的关系,能不能接下来请每一位嘉宾用非常简短的1、2分钟的时间,给予中国的也好,福建的也好,甚至只有我们今天所在的厦门也好,未来的文商旅创新发展,给予您的一点点的看法也好,或者是您的一点点意见也好,或者是您对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点预判,可以吗?一到两个关键词就可以了。还是先从宋总开始。
宋善威:文商旅的发展,还是要有一个遵循,还是要以国家的战略为导向,以设计创新为引领,结合新技术,新的需求,把我们的整一个发展趋势形成一个多元、多空间、多平台的可能性。我就简单讲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谢谢您,共创、融合,把各个领域的最为优质的资源融合在一起,我相信未来文旅商的融合发展会更有所为。接下来有请黄宛华执行长。
黄宛华:文商旅,我们在台湾是文化旅游和地方创生,台湾有22个县市,每一个乡镇都在做小旅行,做出来以后怎么办?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谈文商旅,商业价值就非常的重要。所以第一个部分,在文商旅的发展,很重要的第一件事情是,不管是哪一个县市,或者是哪一个城镇,第一个必须要找到自己的地方的特色,那个商业模式,以及你怎么样,你今天做一个小旅行,它是一个产品,也不见得是一定卖得出去的产品。所以很重要的是,第一个找到我们自己的特色,科技赋能并不是唯一的,科技赋能也要看你今天所做的文商旅到底锁定什么样的对象?第二个,你的商业模式必须要清楚。当你的产品要出去的时候,你的协作者,你的协力伙伴,必须要把它理出来。文化和旅游,文化和商业,以及文化和商业和旅游,我觉得它的结合、整合,从它的设计,以及合适的科技赋能,以及很清楚的商业理念,到客户,到市场,我觉得才能够产生它真正的经济价值。文商旅我们常常在讲,它有个人价值,有社会价值,我们现在谈到的是更希望它能够产生我们的经济价值。谢谢!
主持人:谢谢,非常的落地,要产生经济价值。田总,您的关键词是什么?
田海成:今天学到了很多,看到了很多文旅新的趋势,比如说数字技术对文旅的赋能,比如说非遗在文旅中被活化,或者是说这些商业的模式,在文旅之间的交互。我认为这些都是文旅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我个人觉得,本身文旅就是一个梦想经济,造梦的一个经济,还是得回归到人。不同人群对于美好生活的不同渴望,就会带来百花齐放各种各样的文旅,今天文旅的发展,是建立在一个生活方式年代,每个人个体在崛起的背景下的一个产物。所以我觉得,应该回归到人性,打破边界,跨界融合,真诚、善意,这样所出来的文旅是最好的。
主持人:好多的关键词,有善意,有跨界,有打破边界等等,未来真的是创意无限的。有请李总。
李菲:看到田总的发言,我们学到了很多。对于旅游的向往,其实也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看到人民文旅是人民日报旗下做文旅的唯一平台,我们是一个媒体单位,文商旅的发展,看到整个科技的变化,内容的变化,包括人群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于文化旅游大家理解含义发生了很多大的变化。首先要提供给客户一站式的、多场景的消费维度,能够以内容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深度去打造不同的文化旅游产品。在进行交互式的,互动式的,内容式的,宣传式的落地。最后再以我们媒体的平台进行相关的赋能,形成新的文商旅的产业结构。谢谢!
吴冰洁:刚才李菲总已经实现了一个很好的闭环了。我就最后预祝各位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当中都能够更加的愉悦。
主持人:好的。此刻要再次感谢舞台上的五位嘉宾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思想上的碰撞。也有请五位嘉宾站在舞台中间共同的合影留念!
谢谢各位嘉宾!
当然我们也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我们共聚舞台,共同的相会,共同的为中国的大文旅发展来建言献策,同时创意未来,我们也希望这样的论道,这样的对话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好的美好的期待。
朋友们,此时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海峡创新大会—文商旅创新发展论坛就暂告一段落了,再次感谢所有的嘉宾朋友们的莅临,让我们下次再会。
在线下有更多融合和交流的时间,也希望大家共谋盛举。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