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未来能源大会举办全球 CTO 论坛,汇聚全球能源行业的顶级企业 CTO,旨在探讨能源领域的最新技术、创新和战略,推动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转型。此次论坛将为行业领导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创新思想家提供一个独特的平台,共同探索未来能源的发展趋势、挑战和机遇。通过分享专业见解和经验,促进跨界合作和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推动能源行业的创新和进步。
以下是全球CTO论坛中的能源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圆桌对话的精彩瞬间,由云现场整理。
接下来一个环节是圆桌对话,这个环节将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双碳产业合作分会主任黄少中先生主持。黄主任一直带领着中国能源研究会双碳产业合作分会的全体工作人员,致力于双碳产业中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下面有请黄主任上台主持下一个阶段的对话。
黄少中:有请对话交流的嘉宾上台。冯志强先生、王世宏宪政、吴小平先生、欧阳洲先生、李宏庆先生、张传兵先生,刘昊先生、叶建群先生。
首先非常欢迎大家参加第五届未来能源大会,全球CTO论坛圆桌对话环节,这个环节由我来主持,我来自中国能源研究会双碳产业合作分会。众所周知,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取得成功并且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不断追求新的技术、方法和解决方案,企业可以不断的改进自己的业务,满足客户需求,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增长。
能源技术创始与可持续发展是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非常急迫的一个议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八位对话嘉宾,来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这些话题。他们分别是: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冯志强先生
协鑫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王世宏先生
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吴小平先生
珠海仪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欧阳洲先生
万邦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产品BG总裁 李宏庆先生
南京远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传兵先生
中国船舶集团风电发展有限公司氢能高级工程师 刘昊先生
双良新能科技(包头)有限公司总经理 叶建群先生
按照大会安排,我们这次CTO圆桌论坛计划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与各位嘉宾围绕能源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话题展开交流和讨论。
按照我们事先工作人员与每位嘉宾的沟通交流,我们准备了七个话题,第一个话题是通用性的,是总体的,每一位嘉宾都要回答。请每一位嘉宾围绕企业自身情况简单来说一说,时间控制在每人两分钟之内。接下来的话题按照不同产业来展开,请各个领域的CTO和专家,每人三分钟进行一个作答,最后一个问题请每人用一句话进行一个总结,来概括你最想说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话题,请八位CTO或者说企业的负责人来谈一谈从企业的视角如何看待能源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请各位分享你所在企业的技术突破和实践经验。每人非常间断,两分钟左右的时间。先请冯总。
冯志强:谢谢这个问题,谢谢主持人。我们天合光能是25年了,刚才我讲了,是从事光伏行业,我们非常确信未来的能源,它就是绿色、清洁、可持续、可再生能源,所以光伏是一个非常阳光的行业。
在这个做的过程当中,从企业的发展角度来说,我们是产品为王,给客户带来系统的解决方案,是这样一个角度,所以技术研发非常重要,我们也非常重视,我们董事长对技术创新、技术平台的搭建是非常重视的,研发投入也很高,所以我们一代一代的从晶硅到薄膜电池都有涉及。我们现在基本的理念就是我们研发一代,比如说我们前沿技术的研发,储备一代,成本高没有关系,我们在成熟了以后再量产,然后量产一代,大概是这样一个思路。
也就是我们觉得光伏很有前景,我们的产品必须是又低成本又高效,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黄少中:谢谢冯总。冯总在刚才的主题发言里也做了一个很好的分享,我也听了很多,刚才我还在和朱总交流讨论。刚才又非常简洁的说了一下对我这个问题的看法。谢谢冯总。
下面有请协鑫能源的王世宏先生简短回答。
王世宏: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前面几位专家的发言非常振奋人心,我本人从事电力的能源四十多年,所以对能源的发展很有感触,过去我是从事的传统电力能源,我们集团是协鑫能源从1996年开始从事电力能源业务,煤电、天然气发电,可以说是除了没有核能之外,其他的水电风光都有,包括天然气发电我们的占比也很高。
从2006年协鑫能源集团开始进入光伏产业,到目前为止光伏产业应该是全产业链和全球范围内都是从最上游到最下游光伏电站我们是全产业链。总共十多年,通过我们各业界和学界单位的共同努力,近十年来,我们光伏产业的成本下降了90%,这也是非常振奋人心的。这就是刚才冯总提到的,我们中国有非常有抱负的企业家,投入了很多方面和精力以及资金,所以近十年成本就下降了90%,这也是非常振奋人心的。
第三个方面我们集团也是根据能源发展的趋势,我们现在正在开始转型,也就是做综合能源服务,包括以后的储能等等一系列。
我就讲到这儿。
黄少中:谢谢王总。下面请通威新能源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 吴小平先生也简单谈谈这个事。
吴小平:好的,通威新能源是通威旗下的光伏电站的投资建造和运营平台,同时也是通威所倡导的一个国土资源复合利用开发理念的载体。我这边从应用端谈一下对创新的理解。
其实我们认为创新事实上是我们新能源也好、光伏也好,这是一个它生存的需要。因为实际上考虑到电力作为一个基础的消费产品,像粮食一样,实际上如果说我们不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高效的电池的话,进一步到组件到应用,最后获取一个能够和传统能源竞争的这样一个度电成本的话,实际上我们这样一个行业就没有它生存的机会。
我们认为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到今天,我们基本上通过这种连续的创新,一代又一代的迭代,我们基本上应该说是做到了解决了这样一个生存问题,所以我们理解目前实际上整个行业的创新有两种。过去其实我们的一些类似于P型或者是这样的一些迭代,它解决的是光伏行业的创新,那么今天其实创新还是有两种,目前我们一直在今年比较火热的类似于异质结也好,TOPCon也好,实际上我个人认为,目前这种创新它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解决我们这个行业的问题,实际上他解决的是企业本身的问题。某一些企业如果在这方面走的更远一点,实际上它获得了生存权。那么在这个方面没有跟上的就没有生存权,但是这种生存权可能和整个光伏行业的联系不是那么的紧密。
实际上从通威新能源自身来讲,我们从应用端来讲,我们目前感受的更大的创新压力来自于,我们如何能够拿出提供出在电网这个层面更加友好的系统。同时,和风电性质不太一样,光伏本身是一个土地资源重消耗型的应用场景,那么我们如何拿出对于土地资源这边更加友好的解决方案。这方面的创新也是我们通威非常重视的,一直以来也在持续投入持续做的一件事情。
这是我的体会。谢谢!
黄少中:谢谢。下面有请珠海仪能的欧阳洲先生。
欧阳洲:大家好!因为这两年新能源的发展,包括光伏和风电,特别是最近的储能,包括工商业储能的发展都是很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提升清洁能源的消纳、调节更加高效,更加安全也是我们珠海仪能创新的一个方向。
我们疫情的这三年,我们和清华互联网研究院一起携手打造了智慧能源双碳平台,把源、网、荷、储、碳为一体通过大数据的运算,对各种场景进行消纳提升,达到节能降碳的目的,这个也通过了国家权威机构中电联的科技成果鉴定,获得了国际先进的评价。目前在江西井冈山经济开发区已经试运行,目前的运行状况也是良好的。
谢谢。
黄少中:好的,谢谢!接着来吧,下一位是双良的叶总。
叶建群:好的,特别荣幸参加这个会议,前面听了很多领导讲了,我们双良作为一个四十多年的企业,我们从最开始做节能节水设备到我们现在做光伏产业的设备,我们认为这个产业的创新是这个产业生存下去的基本,也是企业能生存下去的根本。
我们觉得从大的方面,主要是两个方面,作为新能源光伏产业,一方面是如何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是如何降低成本。这个成本是产品制造的成本,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应用的成本。刚才各位领导也讲了,就是未来我们不管怎么去消纳,有地的地方和消纳的地方相隔的问题。那么双良这一块儿我们现在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如何做出高效而又低成本的光伏应用产品,是我们双良主要的任务和责任。我们也会在这方面加大很多的投入,跟着先进的企业和先进技术更多的学习。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新能源的发展做一点我们的贡献。
谢谢!
黄少中:谢谢叶总。下面有请万邦的李总。
李宏庆:大家好,万邦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在2014年,我们致力于交通电动化、能源数字化的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模式的创新、产业链的创新,致力于把充电带动我们整个能源行业和交通行业的结合。
那么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通过高效的电能的转化,以及平滑的升级保护消费者的投资,以及我们的智能,从一开始就把这个数字化的基因植入在我们的产品和网络中间来。在平台和运营商,因为由于有了数字化的基因,所以我们基于大数据的基础,通过智能的选址,通过智能的运维,通过智能的运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大幅度的来去加速新能源尤其是在电动行业和充电行业的发展。最后通过产业链的创新,带动我们整个的充电行业以及充换电的行业,和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一起推动这个行业的进步。
谢谢!
黄少中:谢谢李总!下面有请南京远大的张总。
张传兵: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来自远大科技集团。远大是1988年创业,至今35周年了。过去我们从事的主要业务都是围绕着未来能源里面最便宜的一种绿能形式,也就是节能这方面在开展工作。
远大做空调起家,比如说我们曾经研发的巴斯夫,他在江苏南京在湛江工厂,所采用的远大的用余热的空调,每年产生的节能减排的数量很可观,相当于种了几百万棵树的减排量。
远大最近几年又发明了用不锈钢建造楼,寿命是千年,可以节省它的空调费用90%。一个1P的空调就可以带动上千平方的建筑的供冷和采暖。
远大旗下的远大能源公司,在全国是率先来做建筑的合同能源管理的企业之一,迄今我们在全国已经有接近8000万平方米的建筑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形式。在我们江苏也有800万左右平米的建筑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包括楼宇型的,也包括区域型的集中供冷供热。在这个方面也是为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一些功能。
当然了,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也在尝试开发一些高效率的绿能的生产设备,比如说我们目前正在研发全球单台机组发电量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单台机组的发电量可以达到30MW,它的风机的直径是308米,即将投入试运行。这个可能也是一个跨界的创新。
就简单给大家汇报这些。
黄少中:谢谢张总。最后一位是中国船舶集团风电发展有限公司氢能高级工程师 刘昊先生。
刘昊: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中国船舶集团的刘昊,从事可再生能源制氢相关方面的研究。
中国船舶集团是船舶集团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一个企业,其实我们也是依托于中国船舶集团的海装风机、双轮叶片,包括风帆电池这一系列的中国船舶集团的产业链来打造一个从风电叶片储能的制造业,到风力发电厂的开发运营商,然后再向下游的制氢、制甲醇这样一个全链条的能源的布局。所以我们在内蒙古的白旗,在黑龙江的双鸭山,包括新疆的哈密也都是有总共超过300千瓦的装机,所以未来我们也是希望通过中国船舶集团在产业链方面的优势和在风电在海工方面的优势,能和各个地方政府更多的合作,来推动我们国家的双碳事业的发展。
谢谢大家!
黄少中:谢谢刘昊先生,八位嘉宾都用非常简短的语言回答了从企业的角度,如何看待能源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这个问题,我听下来是不是可以这么来理解,能源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两者的关系来说,能源技术创新它是一个源泉,是一个动力,或者说是一个手段,它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地变革、创新,降低成本,使得企业提高竞争力,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两个因素对企业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我觉得至关重要,但是科技创新确实是很重要的基础,是源泉,是动力,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我就简单谈谈我的一个理解。
好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就谈到这里,进入到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这样,双碳目标背景下,光伏产业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刚才冯总在前面的主旨发言里也谈到了,我们想请光伏企业代表,主要是两位,一个是天合光能的,一个是通威的,这两位领导来谈一谈,分享一下你们企业在这方面的一些前沿技术、创新的布局,以及取得的一些成果,请冯总先说。
冯志强:谢谢主持人。天合光能一直从事光伏的产品研发到销售,这是一个主要的业务,其实天合光能也看到了未来能源发展的需求,拓展到了光伏、储能、氢能,这是一体化系统的研究和我们为客户带来的价值,所以我们有光伏研发团队,也有储能、也有氢能,今天我看到除了光伏,还有储能,还有氢能的专家都在,我觉得从天合光能来说,我们现在最主要的,一个是光伏的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因为光伏最核心的部分,就像半导体最核心的部分是芯片研究,所以太阳能电池是光伏的核心,而储能电芯是最核心的东西,刚才听了常州大学校长的报告对我很有启示,我们也有这样的电芯研究团队,对现在的磷酸铁锂比较成熟,以及未来的,不管是固态电池,或者是钠离子电池等等也有关注。什么意思呢?从光伏到储能它的前沿技术我们非常重视,虽然现在没有产业化,五年甚至十年才能产业化的技术,我们不能等,我们在实验室里面就要开始研究,等到那时候不管是企业的竞争力也好,行业发展到那个阶段也好,这是源头的技术研究一定要走在前面,这是天合光能的一个长期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就是技术创新一定要从实验室开始,然后产业化结束,一定是有一个闭环,如果只做实验室研究,不给它产业化,这个创新活动没有结束,所以我们强调的创新实际上是技术研发走在前面,产业化如何给客户带来价值,尽管有些技术需要未来才能够实现,我们也可以,这是我们发展的逻辑。所以在太阳能电池方面,我刚才讲了一个钙钛矿电池,我们现在没有说钙钛矿电池一定会产业化,这句话讲的太早了,我们要研究能促使它能够在某一天,在几年以后,真正作为一种迭代发展的产品走向市场,这是我们非常热衷的研究方向。
黄少中:谢谢冯总,请小平总说上几句。
吴小平:好的,通威在硅料也好、电池也好、组件也好,这方面的创新动向、各方面的工作比较关注,我这里补充汇报一下我们在应用端目前做的几件工作。
第一件事情就是通威最早从2015年我们开始首创的渔光一体的开发模式,最早是从农业这个板块起来的,本身也是通威农业和新能源两个主业之间的创新性融合方式,下面发电,上面养鱼,在这个过程中,以光伏反哺渔业的方式,推动中国渔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振兴。我们很欣喜的看到,目前来讲,在“十四五”大的背景下,西部的大基地承担更重要的任务,目前推进的不是很理想,方方面面的原因,我们很欣喜的看到渔光一体这样的商业开发模式,被更多的政府、企业采纳,我们看到江苏省在2022年到2023年,包括2023年上半年所发布的开发指标,100%都是渔光一体这样的商业模式。通威在这么多年的过程当中,我们所积累的方方面面,包括为了解决渔业养殖更好的光照、更好的通风,以及更好的捕捞、投喂的条件,我们也推动了大跨度锁结构的柔性支架,这个新产品的成熟和广泛的应用,目前可以看到有非常多的企业都参与到这样的过程中。通过渔光一体能够在整个双碳的推动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土地资源的问题,这个对于通威新能源来讲所有终端工作的重中之重。
另外一方面我们还在做的一件工作,也向大家汇报一下,就是光伏电站的智能建造,做这个事情其实有一定的前瞻性,可能也比较紧迫了,实际上我们看到每年数百GW甚至千GW,是数十亿的光伏板,这个光伏板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非常海量,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光伏电站现场施工人员的年龄,我们这边掌握的数据已经超过了50岁,所以通威提前布局了光伏板智能建造的课题,目前我们的设备和技术也迭代到了第二代,也非常期待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更多的同事,大家一起来关注参与这个事情。
第三个我们在创新或者研发方面做的一点工作,是在储能这边,我们也看到目前整个行业在储能这个热点上,积累了充分的人才、资金和技术,所以通威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倡导一个行业的分工化合作,我们在储能方面更多关注的是一些,讲的不一定准确,相对比较小众的,相对来说它的商业价值不是那么高,或者投入跟风险之间的比例更加糟糕一点这样一类的项目,总的来说光储融合,光跟储能够更早的,无论是通威自己做的一点小的努力,还是整个行业大家一起的努力,能够更早的光储一起,光储的平价这样一个时间节点,能够更早的到达各位的面前,我相信新能源后续的路就会走的更宽、更快、更好,谢谢。
黄少中:谢谢吴总,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光伏电站的智能化问题,确实随着光伏的规模越来越大,智能化确实要摆在一个很重要的议事日程。
第三个问题就是随着风光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容量占比越来越高,如何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如何科学的布局调峰容量?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发电在调峰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对化学储能的展望等等,请协鑫的王总作一个简单回答。
王世宏:大家清楚后续我们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的占比会越来越高,会越来越大,这也是我们碳中和、碳达峰的必然趋势,就是绿色能源的方向。但是风光电源的特点大家都清楚,是靠天吃饭,有风就有风电,有光就有光电。所以现在随着可再生能源接入的比例越来越大,我本身当初上学的时候,第一个工作就是搞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这样可再生能源的占比越来越大,对于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带来了无形的巨大压力,这也是我们国家这个体制给我们的优势,所以我们到现在为止,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还是保障的不错。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再生能源接入量越来越大,给电网公司无形当中就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怎么办?这就是峰谷差太大,前面我听了晏校长的专题报告,非常振奋人心。到目前为止,峰谷差的调峰主要储能靠抽水蓄能,抽水蓄能到目前为止是储能方面最成熟的技术,它的效率是75%,在高峰时段可以发出70%以上,或者75的电能,这就是平抑峰谷差,如果资源越来越多,现在光靠抽水蓄能是无法解决的,因为要建抽水蓄能电站需要很多自然条件,要上水库,下水库,所以我们化学储能后续我个人认为解决电力系统安全,解决风光资源消纳的重要手段。我非常赞同冯总刚才谈的观点,我个人认为尽管目前的阶段,化学储能市场前景还不能做到平衡,但我个人预计三到五年必然会成为我们保障电网安全的重要支撑。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其他没有了。
我再补充一下,实际上我们中国的电网很大,比如天然气发电,包括煤电,怎么样能够有效的把天然气发电,以及煤电的调峰空间进一步放大,最初我记得刚从事传统能源的时候,调峰幅度只有30%,后面到了50,现在到了70%,比如一百万的煤基只能降到70万,现在可以降到30%还能正常运行,但是天然气发电也是清洁能源,对电网的支撑也是有巨大的作用,碳排放也小,启动快,启停快,天然气发电能够更好的满足电网调峰的需要,其他没有了。
黄少中:谢谢王总,就像王总所说随着新能源大规模的发展并网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确实带来很大的威胁或者影响,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要大规模建设储能,包括抽水蓄能这些传统储能,也包括电化学储能等新型储能,但新型储能也面临很大的问题,王总说三到五年能够进入规模化商业化运行,我们拭目以待,起码目前来看它的经济性、安全性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来认真研究,需要各个企业来进一步实践,进一步加大规模,提高它的稳定性、技术性,降低成本,提高它的经济性。谢谢王总。
我们进入第四个问题,在数字化时代,数据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大家可能也注意到,前段时间国家数据管理局正式成立,在国家发改委之下,局长已经到任了,数据如何优化能源的利用效率,智能化技术如何赋能企业的绿色高效转型?这确实是在能源转型当中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这个问题想请仪能科技和万帮数字两家企业来谈谈你们的看法,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以内。
欧阳洲:大家好,这里先推介一下我们公司的产品,刚好跟这个有关系,我们公司最近推出的产品叫PowerDB高速分布式仿真数据库,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呢?通俗一点说就是把大数据的处理加速,我举个例子,我们经常提到储能,储能在充放电的时候数据量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兆瓦级的储能,这个时候要在处理这些数据,还要对它进行分析,甚至有可能要对它进行流失计算,它对数据处理的速度要求是很高的,原来是高速分布式仿真数据库,是用国外的RDS技术,我们的PowerDB完全兼容这个RDS,因为我们进行了性能的优化,它的性能都在RDS的5倍以上,可以快速提升大数据的处理速度,目前也是一款新创的产品,也是完全自主可控的,也在我们自己三合一的平台上面用起来了。
黄少中:谢谢欧阳总,下面请万帮数字。
李宏庆:公司的名字叫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我们对于数字在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有我们自己的理解,我们也形成了一个总结,叫交易定义场景,场景定义算法,算法定义软件,软件定义硬件。我们所做的,比方说像充电网,一头连接着我们的能源网,一头连接着我们的交通网,怎么高效的能够连接,让我们的能源能够有效的到达它所需要的地方,以及和电网做互动,我们从一开始有用了这个数字的技术。比方说我们是在业内第一个用扫码的方式去支持充电的,而且到目前为止,我们建成了在全中国规模最大的公共充电网络,也是全部都能够上线,不仅能在线上做运营、做运维,甚至我们把已经投建的设备,让它发挥数字化的价值,从而来支撑我们新的充电网络要在哪些地方去布点,我们开发出来了智能的数字化的站址选型模型,让场站投建有了数字化的支撑,包括使用率、设备在线率、运转效率、电损的情况,都能一目了然的看到,这样的话用数字化的技术来去支撑整个运营的工作。当然在背后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支撑,来去支撑我们技术的创新,就是围绕着高效的能源转换和能源互动,围绕着用户的友好体验,来提供一些数字化的支持。
我想最终数字化可能不仅能够是一种支持的工具,它可能更多的还是一种思维的模式和业务运转的方式,也希望后续能够和大家更多的开展这方面的交流,谢谢。
黄少中:谢谢,正像李总说的那样,数据确实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是一个数据的汇集,更是一种观念,一种模式的变化,未来我觉得这种形态、这种业态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在能源发展转型当中发展重要的作用。
进入第五个题目,这个题目是这样的,综合能源服务的关键技术应用和业务模式实践成效如何?有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问一下远大能源的代表。
张传兵:主持人好,综合能源无非是包括了四块,包括源,网、荷,储。这个源我理解是生产侧,综合能源可以供电、供暖、供热、供蒸汽等等综合应用模式,它不是某一种技术,它是技术集成的解决方案。在生产侧,所谓的源,我们的体会第一是应该更多的利用各种余热、余压,比如说余热余压去发电,还有余热去制冷采暖,提供蒸汽热水等等,包括能源的梯级利用。当然也要跟能源的状况相结合,前几年认为能源高效利用的一种方式,比如说天然气的分布式能源,这些年因为燃气价格的飞速涨价,已经没有经济性可言,没有办法再去做,但我们还是有非常多的余热可以应用。从传统的,不管是火力与发电,还是工业,大量的余热如果能够应用于采暖,可以解决北方大部分的采暖问题,有一些高品质的余热可以制冷,比如说一公斤以上的蒸汽,300度以上的烟气,包括80度以上的热水,都可以拿来制冷,再高品质的余热甚至可以去发电。
同时还要更多关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除了光伏、风电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但在用户侧不可能直接用太阳能,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们可以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去制冷,比方说远大在南京,联合南京的南部新城,也就是民国的首都机场这块搬迁,距它两公里以外规模是每天三百多吨的污水厂,夏天的温度是28度,可以作为空调的冷却水,冬天的温度在12度左右,可以作为热泵的低位热源,热泵去采暖比直接采暖高三倍以上,这是我们目前正在实施的,在全世界直接用来制冷的,包括采暖的,规模是最大的,规划的面积是240万平方米,为公共建筑设置集中的能源站,去供冷、供热。
在网这一侧,企业能做的并不多,不管是电网,还是热网,热网也是要和当地的政府和企业有机的结合,我们在南京的这个项目,我们的热网是采用由政府平台公司去投资,我们企业去租赁这样的商业模式,建设的困难非常大,初期的投入也很大。
企业更多能够发挥作用的是在用户的负荷,其实建筑来说空调的能耗大概占到一半,50%左右,一栋建筑50%左右的能耗花在了空调,空调上面的节能空间目前看是相对比较大的,我们的经验去看,就包括我们目前所在的希尔顿酒店,如果通过提高能效的方式,提高整个系统换热效率的方式,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它的空调能够比较轻松的做到30%左右的节能,并且这种并不降低它的舒适品质。这个是企业可以发挥作用的比较大的地方。我们在做综合能源的时候,不仅仅是重视这个生产侧、供应侧,同时还在关注用户侧,怎么样能够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同时能够降低它的能源消耗,这是我们的核心所在。
储呢,刚才一些同行更多讲的是储电,实际上储热和储冷也应该引起行业的重视,在目前的现状之下,新的电价政策的改革,日夜尖峰价差拉的比较大,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它的蓄冷、蓄热的经济性已经开始体现。当然作为行业人士,我们觉得储冷、储热目前的效率有点偏低,还应该开发更高效的蓄冷蓄热材料,可以把很多间断性的余热,蓄冷也可以很好的削峰填谷,在这方面也有相当好的作用。
如果这个行业发展目前还有什么样的痛点,我个人觉得综合能源,或者节能服务这个行业,这些年发展的非常快,企业的数量破了一万多家,但总体来说这个行业,不管是央企还是民企,大部分都没有掌握核心的密码、核心的钥匙,总体的经济效益并不是很好。这个效益不好我理解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自己的原因,就是没有掌握这个业务,它是和纯粹的生产,比如说投资一个风力发电,它的盈利是可以预测的,如果做综合能源很多是无法预测,它的边界条件非常得含糊。再来是用户的原因,用户很多的预期,比如说在江苏也有做的很多区域集中供能,大的规划,在南京有用长江水做集中供能,从技术上非常好,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房地产形势,新城区开发的速度会大大降低,目前只实现了区区20万平米,所以不可能实现好的经济性。还有其他社会的一些因素,比如说电价的价差不够大,政策支持不够多,这是关于综合能源的痛点和目前的情况,简单汇报,谢谢。
黄少中:谢谢远大的张总,综合能源确实近几年发展很热,各个企业都在发展综合能源,正像刚才张总说的里面存在很多问题,究竟怎么才能盈利,找到自己的钥匙,确实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谢谢张总。
我们进入第六个问题,氢能现在随着国家的产业政策出台发展很热,可以说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头戏,但是这个绿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未来的前景究竟如何?怎么来展望?我们请中船风电的代表简单谈一下。
刘昊:好的,谢谢主持人,像这个问题是氢能技术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很多在座的领导和嘉宾都疑惑,氢能和中国船舶有什么样的关系?大家知道辽宁舰大航母是中船造的,前两个月爱达魔都号咱们国家第一艘大型邮轮也是中国船舶做的。大家有没有听到过这样一个信息,今年4月份,在法国总理马克龙访华的时候,也是见证了全球前三大船东达菲集团和中国船舶集团签订了12艘一万五千标箱的大型集装箱甲醇双燃料油轮,可看到氢能是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进入传统燃料领域非常好的载体。像刚才主持人、协鑫都提到了,未来咱们国家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消纳和外送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个瓶颈,比如说咱们西北大基地的建设,在新疆、甘肃、青海都有大量的新能源,但是特高压的输送怎么输送到东部的负荷地区,在当地又消纳不了,怎么办呢?而且可再生能源是波动性的,是靠天吃饭的,是不能存储的,这个问题又怎么解决呢?氢能给出了很好的答案,第一它可以存储,第二它可以运输,第三它可以转化成其他的电源,可再生能源通过电解水的方式制氢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央企业的五大六小的发电集团,还是在座的很多能源企业,都开始布局氢能这个产业方向,因为它可以把不能存储的可再生能源的绿电找到新的应用场景,比如说交通领域,我们看到奥运的大巴,重载卡车,包括化工领域,河北钢铁已经开始了氢能冶金制方面的技术城市,包括航运和航空业都在开始通过氢产生这样的绿色燃料,所以我们看到氢它有很广阔的应用场景。当然在近期国家氢能发展比较快,也遇到了一些我们觉得关注的点,第一是经济性,绿氢成本比较高,跟传统化石能源的灰氢、蓝氢比较,它的价格存在劣势,怎么体现它的绿色溢价,就是刚才说到的,要找到对应的场景,比如说未来到欧洲航运这样的绿色甲醇,马士基可以开出可能是七八百美元很高的溢价来采购。所以怎么去找到绿色溢价的场景非常关键。第二个就是协同整合,在座的很多专家都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如果要到氢这个领域,我们要进入化工领域,从氢的制备、球罐的存储、管道的运输,再到后面的消纳,都是一些可再生能源和化工跨界的问题。最后就是要因地制宜,像前段时间投产的新疆库车的绿氢项目,它是光伏绿氢跟化工的整合,像国电投在吉林大安的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未来会面向日韩掺氨燃烧这样的场景。所以可再生能源往氢的方向是正确的,只有因地制宜才能让这个落地更加高效实际。
黄少中:谢谢刘昊先生。我们专业化的问题就到此结束。时间也快到了,我们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请每一位嘉宾围绕今天这个会议圆桌讨论的这个主题,也就是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影响和作用,用高度简练的一句话来概括,或者来谈谈你的核心观点,或者说一个展望,或者说一个祝愿都行。从冯总开始。
冯志强:好的。在国家新能源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希望通过科学探索、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学研融合的创新模式,为国家能源高质量发展做贡献。用太阳能造福全人类。
黄少中:说的好!王总。
王世宏:电力能源大有作为,液体化+智能化才能够成为气体化,我们要做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的电力能源人。
黄少中:谢谢。
吴小平:好的,光伏改变世界、创新成就光伏。祝大家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黄少中:谢谢。
欧阳洲:我也是一直做技术出身的,我觉得这是对自己的要求,不忘初心,让自己对新能源的发展尽一些绵薄之力。
黄少中:谢谢。
叶建群:我觉得光伏是一个每天和阳光打交道的一个产业,所以我相信它未来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也是一个阳光的产业。我相信我们每天和阳光打交道,不但是产业越来越健康,我们人也会越来越阳光。
黄少中:谢谢,我们都会越来越阳光。
李宏庆:我认为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技术创新,将会加速交通电动化、能源数字化的进程。
张传兵:节能是最便宜的绿色能源,足够的节能加足够长的寿命也是最便宜的双碳实现路径。
刘昊:氢能就像十五年前的风电,它才刚刚开始,但是它会使未来五年可再生能源高速发展消纳的重要路径。所以它既是挑战,也是我们未来巨大的产业机会。谢谢!
黄少中:谢谢,谢谢各位嘉宾非常简练,但是又高度概括,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了。
至此,我们今天的圆桌就接近尾声了。最后我想说两句话,第一个我认为今天的圆桌讨论对话交流,虽然时间短,但是每位嘉宾都谈的很好,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或者切身感受,有很多很好的观点、建议给大家分享,我相信大家听了以后一定能够收益。第二个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大家都很守时,很遵守时间,时间观念都非常强,都按照我们这个时间,我们五点半结束,现在还提前了五分钟。
再次感谢每位嘉宾,谢谢。圆桌讨论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