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促进创新要素集聚,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加强全球产业链协作的重要载体。本次论坛以“开放、包容、合作,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致力于搭建一个培育世界级先进制作业集群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加快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复苏注入强劲动力。
以下是先进制造业集群国际合作论坛 圆桌论坛,由云现场整理。
徐佳宾:
大家知道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剂,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先进的制造业集群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推动实现制作业优化升级,是离不开参与全球的产业分工、合作。
在欧洲市场上,英国是我们国家重要的贸易伙伴,在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和培育上取得过卓越的成绩。尤其是英国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作为西方国家首先对华贸易的破冰者,他们迁延性的举措很好的支持了中国的贸易发展。
这里我们首先想请英国四十八家庭俱乐部的董事,也是伦敦出口公司的总裁Jack Perry,今天他无法亲自出席这次的圆桌对话,让我们首先来观看他通过视频为我们录制的一段话,共享分享他为中英两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看法,下面有请诸位一起先看视频。
Jack Perry:我是Jack Perry,我是伦敦出口公司的总裁,我也是四十八集团俱乐部的负责人,我很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会议。
对我们来说要能够用这个机会来进一步在未来的几十年当中进行破冰,对我们来说我们一直在努力创造增进理解交流探索出的思想和知识,对我们来说涉及英国和中国之间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时,我们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是非常棘手的时刻。但商业交流必须继续,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也必须计划。
对我们来说,关键在于找到一些可以做到转变的方式,作为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我们要帮助企业和人民不断茁壮成长。英国政府和中国政府有很多方式可以提供帮助,支持经济刺激措施,鼓励公司成立和建立合作。
在当前这样的时刻,我们必须互相信任,并以开放的态度开始合作,以便在该领域能够共享合作,如果我们不这样做的话无法取得进展,在这一领域设立集群非常重要,这对进展至关重要,对英国四十八家集团来说,无论在情感还是经济上,我们将了解中国和英国将来如何合作。
我们希望继续打开大门,能够进一步解释我们有什么样的机会,找出机会、鼓励机会的利用,以便大家商业人士在目前动荡时刻继续往前走,世界不会停止,因为我们都必须前进,所以我代表英国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和我自己,我想表示将尽我们所能提供帮助,我们提供未来能够进一步的互相合作,提供帮助,谢谢。
徐佳宾:刚才大家听了Jack Perry先生的讲话,应该收获良多,我想四十八家集团作为破冰者,对于中英贸易有一个很好的前瞻性看法。接下来我们有请嘉威德咨询董事长、汉堡议会前议员Thomas Bower就中德合作发表看法,中德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双方通过密切的经贸合作,实现了互利双赢。
Thomas Bower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德两国市场政策咨询和企业的投资咨询,请问Thomas Bower先生,通过您对欧洲和德国市场以及政策的研究,对德国如何培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有何看法?未来怎样推动中德两国之间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合作?有请。
Thomas Bower:首先非常感谢您问我这样的问题。
首先我想讲一讲当前德国经济的情况,这样我们有一些不同点了。首先我们都面临着人口的挑战,德国面临人口的挑战,德国正在老龄化,所以我看到这是十年之后,就有人需要有人照顾我了,这就是德国重要的一点,德国的经济需要有很熟练经验的工人,比如说预测每年需要40万具有熟练技能的德国人。
所以说对于中国工作的德国CEO,我建议他们看看实习生的简历,因为有很多实习生能够说熟练的德语和英语,如果有需求也可以说日语,这是一点。
第二点,我们要重新构建我们自己的商业模型,2020年2月份德国商业模型就是获得廉价的能源,比如说天然气,仁厚生产一些产品出口到中国,这样的商业模式不起作用了,我们要重新建立一个商业模式。
最后一个就是气候变化,刚才讲到了巴斯夫所做的工作目标到2050年实现零碳,但是只有一点,就是气候变化是否知道有这样的计划到2050年实现零碳呢?所以我也对环境问题也提供一些咨询不是在2050实现,可能会实现得更早。
所以说我回答的第二个问题,中国和德国如何在未来进行合作呢?我们必须要开始互相学习,而不是要进行教条的劝说,我觉得双方必须要能够吸取教训,我觉得双方必须要努力合作,要承担起对全球的责任,应对气候变化。
因为我不是破冰者,我是政客,我可以在头条当中讲到这一点,如果我们没有办法成功应对气候变化,就没有生意的机会了,如果说我们不能够成功应对气候变化就不可能建立非常好的制造业集群,这是我对您的两个问题答案。
如果有很多时间我可以讲得更加仔细,对我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观点,为了节省时间我就讲到这里。
徐佳宾:感谢Thomas Bower先生的分享,Thomas Bower先生针对中德两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包括中德两国面临的共同气候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和精辟的见解,我想这是中德两国在先进制造业合作当中又有广泛合作的议题。
同时,中德两国都面临着地缘政治和经济的变化,需要重构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无论国际的政治、经济怎么变化,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所以我想通过Thomas Bower先生的分享,我们更加意识到中德两国有更多广泛合作的情景。
当然制造业集群的合作发展,在深入的进行,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进程过程当中,更加体现了它强劲的生命力,国内的企业也在努力实现这方面的不断攀登。山东潍坊是发展重镇,一直处在国家的领先地位。以潍柴动力为代表的领先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也面临不少的挑战。
今天,我们很高兴请潍柴集团的工匠演讲援副院长程博先生一起来分享,他们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来面对这些困难,克复这些挑战,有请。
程博:谢谢徐老师,也谢谢大家。
潍柴作为一家国际化的企业,我们的产品涵盖卡车、客车、工程机器以及农业装备等多个领域。应该说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挑战。比较大的挑战有两个:
(1)我们细分市场客户需求的变化,对我们产品创新的挑战。
(2)大规模定制对我们订单快速交付的挑战。
其实对这两个挑战,仅凭一两项措施是不可应对的,应该说潍柴从不同的方面来应对了这两个挑战。
首先从组织建设上,潍柴设立了八个研究院和三个科学研究中心,同时也打造了全球的供应链,这是从组织建设方面。其次从技术方面,我们引进了行业一流的IT系统和数字化平台,并且按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新型能力的要求,对这些平台和数字化工具进行改造。
从而打造了独特的数字化创新协同工具链,提升了我们对细分市场客户需求的精准洞察能力,也提升了我们对客户订单的快速交付能力。潍柴作为产业集群的领军企业,确保了整个产业集群对于我们的细分市场保持了相对的竞争优势。
第三个方面是人才保障方面,我本人派到德国学三个月交流工业4.0的工具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国际合作而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自全球咨询行业顶级顾问还有我们跨国协会的负责人,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鲜活先进的管理理念,也给我们带来易得易用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正是这些理念和方法,让潍柴产业集群发展走得更快、更稳,谢谢徐老师。
徐佳宾:刚才程博先生介绍了潍柴发展过程当中利用,或者非常好的利用了国际合作的机会,把自身企业的发展跟国际经济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无论国际环境怎么变化,无论商业模式怎么变化,只要两国企业家有诚心、诚意,一定会给两国经济发展带来收益。
中国的制造业确实要跟国际接轨,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是中国的一贯方针。中国药提升国际竞争力是离不开国际市场,也离不开国际分工。在制造业当中,中国的汽车业产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所以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国家工业综合实力,体现了我们国家工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德国在汽车行业当中占据世界的领先地位,小科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是来华投资的初创企业,科瑞斯先生作为小科智行的总经理,您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在吸引德国投资中国方面,有怎样的优势?为了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您认为中国的企业行业如何增强企业行业之间、集群之间的国际合作?谢谢您。
科瑞斯:谢谢徐教授。
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涉及到不同的方面。首先,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投资业务过程中要确保投资收益。这个市场上的供应链以及他们能够拿到的补贴,对于汽车市场来说,非常的清楚,因为现在中国汽车市场产销量最大,这是中国的优势。
第二个劳动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中国劳动力还是非常的富足,我们之前听到了中国有很多的高技能工人。其实我们知道如果没有高技能的工人,如果劳动力特别昂贵的话,那就没有优势,但是德国有这方面的优势。
另外德国来说是很的供应链,我们看到中国有很多的高质量的供应商,但是中国国家比较大,对于德国投资者来说很难识别什么是优质的。我们现在看到有些供应商已经开始去整合,给主机厂提供一些支持。另外我们知道对于一些初创企业,中国政府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现在确实能够拿到更多的补贴,比之前拿到补贴更容易一些,这是我个人的经历。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能够去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力,如果我们看一下中国和德国的汽车产业,我们看一下两者有各自的优势,德国的汽车产业可以看到所有的技术都是关于内燃机的,是过去的一些优势,包括底盘、转向系统等。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汽车工业,看到技术主要在电动车方面。
比如说电池、车辆操作系统等。我们可以说现在双方都是在注重自己的优势,但是他们都是在大力开发自己不具备的技术。确实是要花费很多的努力,有的时候确实是投资了很多的金钱,我们看到中国的制造业现在在全球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特别是注重未来的技术,打造了先进的平台。从各方去引入一些专家,去打造一些新的技术,能够通过国际的合作能够看到一些未来的优势,谢谢。
徐佳宾:非常感谢科瑞斯先生的分享,他指出了在我们目前的全球化经济形势下,德国汽车工业和中国汽车工业都各有优势,都在努力为全球经济发展正在做自己供应链的调整,非常感谢科瑞斯先生对中国劳动力和劳动力市场客观的评价,中国劳动力成本确实在上升,是中国劳动力的技能素质也在上升,我想虽然我们的供应链各有优势,但是我们在制造业集群方面还有合作的前景。
中国的本土企业发展,也是在国际的环境当中不断学习,不断的发展,主动开辟国际市场与国际接轨。所以中国的大门是越开越大的,这是中国政府的决心,也是中国产业发展必然的规律,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过程当中,有一家企业叫易界,它始终保持深度的参与。
今天冯总来到了我们这儿,他作为上海市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并购协会会长,也是易界集团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我们很想请您谈谈中国的企业是如何加快进入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之中,您对全球产业集群的国际合作发展趋势有何想法?
冯林:谢谢主持人的提问。
就像徐教授所讲的,我们公司一直专注于跨境的投资和并购,可能从2014年开始创业到现在差不多有九年时间了,我觉得可能从几个层次说一下我们看到的现在和未来。
第一,从时间轴上来说,从2013年之前中国企业去海外做投资并购还是比较少的,从2013年到2018年可能是一个井喷的阶段。那个时候基本上每一年海外并购投资的金额都超过前一年。
差不多在2018年到了顶峰,然后从2019年开始由于疫情的原因有所下滑,到去年基本上到了谷底,因为疫情的原因差旅不方便,没有办法差旅就很难有跨境投资并购。
今年又看到的一些反弹,虽然整个国际形势比较复杂,但至少企业家可以去海外了,所以还是可以去海外看标的,今年我们看到有些反弹。基本上第一个点就是从跨境投资并购,我们觉得时间轴上可能是这么样的一个方向。
我们也觉得在未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国际化一定还是有机会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从一些过往两年内的一些案例,我们看到有些并购还是在发生的。比如说去年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迈瑞到芬兰收购了一家公司,大概是七亿美金左右的交易。在前年像中国最大的私募基金高瓴(03:37:55)像今年我们看到迈瑞在德国又收了一个公司,大概一亿多欧元,我们现在手上有一个客户在汉堡在谈收购当地的医疗企业,大概是两到三亿欧元的交易。
所以说,虽然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并购的金额和数量发生了下降,但其实大家还是在做一些交易的。
第三,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在我们刚刚创业的时候,其实我们做了有两笔比较大的交易,都是在七亿美金以上,最大的一笔在美国,第二大的一笔在英国。现在来看的话从地理位置上去美国做投资并购比较困难了,我们有些客户去做更多的是从合作以及投资不超过10%的角度去看一些投资,因为一旦超过了10%,你就需要受到美国当地的审批。
那么欧洲还稍微好一点,但敏感行业的并购现在也变得比较困难,也就是说当你的公司牵扯到人工智能、军工以及相对敏感的半导体行业要做一些收购可能还是有一些难度的,就像之前我记得有一次也是跟朋友们吃饭,他们说能不能找到中国的钱把荷兰最大的半导体公司收购下来?我说我们也很想,但有些难度。
所以说,在欧美这一块的收购和投资还是看到比较显著的一些影响。但相应的,在中东我们看到比较明确的机会。包括在东南亚,上周我们看身边很多朋友都去了香港参加“一带一路”的论坛,这也是香港近些年搞得比较大规模的活动,去的嘉宾还是比较踊跃的。
十月份在卡塔尔、阿联酋会有一系列的活动,从地理位置来看是有一些机会,而且现在企业家愿意往中东、越南方向去走,这也有主观也有被动的原因,所以从地理位置可以看到过往大家更往欧美去走,现在会更多元化,除了欧美之外往中东、东南亚去走的人数量变得更多了。
最后是从行业上来讲,我们觉得更多的还是结合,今天台上有两位德国的嘉宾,之前去了一趟沙特,代表团有一位朋友在德国创业,他做机器人的手臂,创业公司做得挺成功的,一共融了20亿欧元。为什么做得比较成功呢?我觉得他做了比较好的一个点,他把德国传统上做了比较强的制造Knowhow和中国制造比较强的软件AI互联网能力做了结合。
因为你本来做机器人就是硬和软结合在一起才能打造出既有Knowhow,同时又有AI的算法能力的新业务。未来我们会看到围绕先进制造,更多人工智能会发挥更多的作用,传统意义上制造更多的是与人工智能一个结合,这里是我们认为未来的方向,可能未来全球的合作,包括像中国和欧洲的一些合作,也会有一些软和硬的结合。而不仅仅是市场的互补,我就讲这四点,谢谢大家。
徐佳宾:刚才冯总分享了目前国际并购的特点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趋势,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会越来越大,国际先进制造业将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出去、请进来,两个趋势始终是并行的,但是新的情况下,新的国际形势下等方式的改变,来实现先进制作业集群的国际合作,我想在座的革委会从他们的真知灼见当中获得收益。
本次圆桌对话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大家的莅临和聆听,谢谢大家,祝大家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