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发布将来到上海。本次论坛我们聚焦「Infinitas 未来无限」,我们将搭建一个展现“青年人”智慧与潜力的舞台,聚集全球创新人才和资源,让更多人见证他们不懈的探索和追求,让一点火苗点燃他们无穷的创造力。让上海与我们共同见证这片广阔无垠的舞台上,追梦者们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祖丽皮亚·沙地克.jpg

以下是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祖丽皮亚·沙地克在2024中国科技青年论坛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发布仪式精彩讲话,由云现场整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各位来宾,我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祖丽皮亚·沙地克。身边的朋友都叫我祖丽,但是我希望通过开发新模型高比能技术锂电池,给世界提供的动力。

1970年到80年代,三位诺奖获得者提出了第一代锂离子电池,从而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从那以后,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小到我们的手机、电脑,大到新能源汽车,希望未来应用在电动飞机上。从第一代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200WH/KG到现在的250-300WH/KG。()电池体系的关键材料开发以及电池的构造变革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我们用金属锂作为负极,再用一些新型的高比能电池作为正极材料,我们有希望实现500WH/KG的高能量密度。但是对于锂金属的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来说,它有众多挑战,()材料界面的不稳定、机械的不稳定等等,将引起我们电池体系性能的急剧下降,甚至是严重的安全隐患。在此背景下,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构造一个电池失效的模型,为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

我们长期把目光放在多尺度、多维度的新型表征技术体系开发,我们想解释材料内部到界面的传输、转化和耦合机制,从材料界面到它的体相,从材料晶体结构的原子到单个和多个颗粒,甚至到电极的精准表征,去解释材料的失效机理。

为了解释金属锂电池的失效模型,我们首次采用映射和(额)我们也提出电解液的溶积化结构和界面组分之间的构效关系。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策略,提升高镍三元体系的能量密度。

目前我们采用这个材料的精准设计,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表征收段的技术,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手段,来开发高性能、高安全以及低成本储能电池体系,也是为了助力双碳改变世界做好准备,感谢各位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