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发布将来到上海。本次论坛我们聚焦「Infinitas 未来无限」,我们将搭建一个展现“青年人”智慧与潜力的舞台,聚集全球创新人才和资源,让更多人见证他们不懈的探索和追求,让一点火苗点燃他们无穷的创造力。让上海与我们共同见证这片广阔无垠的舞台上,追梦者们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以下是丹麦科技大学玛丽·居里博士后研究员付先彪在2024中国科技青年论坛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发布仪式精彩讲话,由云现场整理。
大家好,我是付先彪,来自丹麦科技技术大学,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氨的传奇。
自从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现氨元素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从此开启了氨废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我们现在人口指数这么多,它的基础来自于合成氨的突破,超过一半的全球粮食产量依赖于氨肥。
哈伯和博施发明了合成氨,他们分别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埃特尔教授研究了合成氨的反应机理,2007年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在每个人的人体中大概有一半的氨原子来自于哈伯-博施的合成氨过程。()在2023年的时候,全球合成了大概1.8亿吨的氨,消耗了大概全球1%的能源,而且排放了大约全球1.3%的二氧化碳。
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家们始终追求在温和条件下实现合成氨,我们首次在常温常压下有了合成氨的突破,也是氢气和氮气,但我们是可再生能源驱动,在常温常压下实现了合成氨。
常温常压下的突破,我们实现了氮气的还原和氢气的氧化耦合,来可持续的连续化实现合成氨,它可以为智慧农业现场生产化肥,而且它是分散式、可移动式的绿胺合成设备,它的灵活激动性很强,而且它是低温低压、低碳排放、耦合绿电,最后的装备大概是集装箱式,可移动式的合成氨设备。
现在我们要把氨放到全球的能源格局中,氨不仅仅是肥料,而且是零碳的燃料,而且是氢载体,也是能源的载体。合成氨的技术改变了世界,它也是典范,它产生了持久广泛且有变革性的影响力。哈伯、博施两个人实现的这个技术,这是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协同创新改变世界的典范。我认为绿胺的合成技术也会有潜力改变未来的全球能源格局,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