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4日,由数央网、数央公益联合国内众多大众及财经媒体共同举办的2024第三届国际绿色零碳节暨2024ESG领袖峰会将在北京举行,活动主题为:迈向碳中和之路。

国际绿色零碳节是碳中和与ESG领域的焦点活动,活动旨在构建多元、开放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展示双碳战略目标下的实践成果,探寻绿色发展新模式与双碳目标实现路径,不断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赋能,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共创绿色零碳未来。


廖晓义.png

以下是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乐和生态文教院院长 廖晓义在2024国际绿色零碳节暨ESG领袖峰会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谢谢各位,作为一名从事环保事业30年也算是老兵了,今天非常有幸能够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我们怎么来实现“双碳”目标,怎么构建生态文明。

特别高兴前面有贾院长提到很重要的话题,怎么防止某些行政权利的任性,罗会长又谈到了社会力量,在这里首先要跟大家分享一个认识或者观点,我们要实现碳达峰,实现生态文明,首先要建立一个共同体,合作方式,这个合作方式就是政府、社会、企业的共同体,只有社会的力量起来,才能够防止像贾院长提到的某些行政权利的任性,才能抑制某些企业的任性,这样的合作方式我认为是保证我们“双碳”目标能够实现的机制保证。

我先提一个建议,首先感谢主办方邀请我和像罗院长这样的社会人士来参与,从这以后我们可不可以建一个联席会,政府、社会、企业这几方力量能够经常在一起来讨论怎么来实现“双碳”目标,我们用这种方式也在落实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协商民主机制,要让协商民主机制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也可以体现在这么多热心的人士,为这个会议的准备,为这个领域的努力,政府、社会、企业三合一共同体,党政主导,由社会协同,企业参与这样的一个共同体。

我参加过很多这样的会议,一般人们很习惯注重在企业、政府、政策,对于社会力量关注不够,作为从业二十年做社会工作的从业人士来说,我呼吁社会、政府、企业更多关注对社会力量的福祉,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我们一起构建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体。

在社会工作也好,民间工作也好差不多三十年的人士,社会可以做什么,一个小小的组织可以做什么事情,1996年地球村成立是1996年,三年以后我们在北京一个社区跟政府一起探索绿色社区模式,那个时候是成为全北京每个街道、社区都在推广的有硬件、软件合一绿色社区的模式。

绿色生活,当我们说技术、政策,我们不要忘了我们每个人都在“双碳”工程当中是重要的分子,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选购等等,这些方面的工作,绿色生活是非常重要的领域。

绿色传媒,从2003年开始,整整17年,每年有四五次可持续记者论坛,这个平台推动和催生了很多有环保意识的记者,同样我们对于环保记者培育也是特别要重视的问题,我们也在央视开过环保时刻,之后一直在环保领域对传媒这个领域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本人作为奥组委思维环境顾问之一,深入介入绿色环境计划,2008年汶川地震了,我们团队主力就到了汶川地震灾区,从那里构建生态乡村,用中医思维治理乡村,怎么激发乡村的精气神,怎么做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管理、生态保健养生和生态环境教育,这是用中医思维来建立生态乡村试点,从那以后这个模式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认可,我们又去协同区政府推进生态乡村建设。之后我们进入家庭,生态家庭建设,制定《生态家庭指南》,搭建生态家庭学习平台,建立家校社共育共建联席机制,开展生态文明与家庭建设系列对话等等,我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

一个小小的组织能够做些事情,如果我们有很多这样的地球村、社会组织,我们的“双碳”目标、生态文明理念就会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个观点,思维模式,我们要做“双碳”、碳达峰、生态文明,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改变人类过于自大对自然缺少敬畏,缺少感恩这样一种工业化的思维方式,这个不解决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不只是县域对物质能源不管是节能还是物质能源好的技术,我们还要注意增强体能,给我们人类带来健康体能的意义和心能,让我们获得快乐的意义,减少对物质能源过多的消耗来发现心能和体能的意义。增体能、降物能、蓄心能。

生活方式,合作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这里有20条,时间关系就不一一说了,少耗电能多节能,少点外卖多做饭,少凯斯车多骑车等等。

增体能,多做运动少刷屏,多亲自然少抑郁,多学中医少花钱,多懂食育少得病,多去户外少宅家等等。

蓄心能,多做沟通少生气,多做经典少焦虑,多睦邻里少冲突,多搞公益少躺平,在心能、物能、体能方面有特别多的尝试,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人员、社会人群,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也应该多做选择与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参与碳达标,共建生态文明。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