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4日,由数央网、数央公益联合国内众多大众及财经媒体共同举办的2024第三届国际绿色零碳节暨2024ESG领袖峰会将在北京举行,活动主题为:迈向碳中和之路。

国际绿色零碳节是碳中和与ESG领域的焦点活动,活动旨在构建多元、开放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展示双碳战略目标下的实践成果,探寻绿色发展新模式与双碳目标实现路径,不断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赋能,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共创绿色零碳未来。


王挺.png

以下是中国节能协会 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王挺在2024国际绿色零碳节暨ESG领袖峰会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的王挺,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有机会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我今天交流的主题是碳达峰碳中和的底层逻辑和实现路径。

我坐在下面听了很多企业都在践行“双碳”目标,“双碳”从2020年9月提出来到现在已经有将近4年的时间,很多企业已经做了很多深入人心并且做了很多实践,在我们跟企业交流过程中还是遇到很多企业的疑问,“双碳”目标底层逻辑是什么,国家为什么要把它提的这么高、这么重要,根本原因很多企业还不是特别清晰,我今天就从几个方面简单交流一下我们的想法。

从三个方面,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很多人都已经清晰了,我就不做太多的解释,碳达峰和碳中和里面有一些细节,我还是要跟大家解释一下,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达到一个峰值,峰值所对应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其实是一个平台,我们今年排了多少、明年排了多少,谁又能保证后年是下降了,大后年是否又上升,达峰指的是一个平台,从不再上升时间段为止。

第二个达峰的特点,是事后才能知道的量,我今天排了多少,明天排了多少,一定是要几年以后才能知道这个事情,比如北京已经达峰了,达峰时间是2012年,但我们在2012年并不知道北京已经达峰了,2013年的量可能超过2012年,2014年的量可能超过2012年。

碳达峰指的是二氧化碳的达峰,碳中和指的是GHG,六种温室气体的综合,很多人也不是特别理解。

碳排放,“双碳”表面看起来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核心是能源问题,其本质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人类的发展包括国家的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能源的发展,未来能源使用,比如化石能源占到排放的90%,但是化石能源总量总是有限的,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总有用完的一天,中国能源就是有存在不足的现象,碳中和目标既可以解决当前能源结构的问题,又可以解决未来子孙后代长远使用能源的问题。

接下来我从几个方面介绍“双碳”目标的底层逻辑,第一个气候变化问题,很多人会觉得气候问题跟老百姓、企业没有太多的关联最近这几年,很多人都已经深刻体验到从今年5月份,我们的水灾就没有停过,5月中旬广东,接下来是安徽、广西、浙江,最近已经到了河南,陕西,几乎每一天都能在新闻上看到水灾,整个温室效应造成温度上升,第一个影响就是温度升高,温度升高会造成火灾,除了火灾以外还有非常多的问题。

第二个冰川融化,冰川融化这些年一直在发生,冰川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全世界包括中国发达地区基本上都在沿海,像上海平均海拔才2米,我们海平面,如果说上升0.17米,平均上升0.17米,对沿海地区的影响就是1米,如果北极冰川全部融化,能够上升60米,如果不遏制气候问题,接下来我们在上海买的房子不是海景房了,是海水房了,2023年有历史记录以来温度最高的一年,2024年3月份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温度最高的一个月份,接下来会时不时每年突破,导致一个问题,极端气候的常态化,以前50年一遇的洪水,几十年一遇的火灾,未来可能每一年都会遇到很多次,会有一个影响,水火无情,社会总价值、总财富是有限的,郑州前几天发了非常大的水,一天下了一年的雨,城市管理者在未来修建城市的时候,就会把很多资金投入到预防当中,昨天郑州又发了大水,百年一遇的洪灾未来天天遇,不但今年的水冲了影响了粮食收成,老百姓的财产,会导致未来所有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会把大批资金投入到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这样社会总财富分配就造成非常大的损失。

气候变化对人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影响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中国作为有责任的社会大国,一定会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过程。

第二个,国际趋势,我们叫做抢占道德制高点,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应对气候变化,之前中国有一阵子传过一个说法,气候变化问题是发达国家遏制发展中国家的阴谋,阴谋论,最近这些年不怎么说了,当时提出阴谋论就是因为发达国家单独设置了一个规则,比如说20多个国家,排放整个总量55%,剩下一百多个国家排放剩下总量的,这个是不认的,还有目前已经参与的三个90%,碳中和是国际政治正确,中国作为有责任的大国,总书记说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我们作为参与者、引领者积极参与。

温室气体不仅仅是二氧化碳一类,二氧化碳是当量,二氧化碳占到60%,很多国家都是在2040-2050年之间,中国因为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第三个方面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我们经常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国际会议中中国是受到指责最多的地方,中国排放总量最高,比OCED国家排放总量还要多,总量第一;第二个人均,中国是人口大国,任何一个数字除以我们的人口就变成小的数字,但是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人均也很高, 我们有将近七吨人均排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50%,也是被指责的方向;第三个增量,现在中国还没有达峰,我们叫“双碳”目标,第一个达峰第二个就是中和,绝大部分国家都已经达峰了,他们就只有一个目标碳中和,国际排放增量60%在中国,我们跟欧洲一些国家交谈,欧洲一些国家就说我辛辛苦苦一年努力的减排量,可能在你中国一个礼拜就排了,我们受到非常大的国际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压力,我们也算了一些数据,历史平均排放并不高;第二个我们产品使用排放,中国现在还处在特殊情况,中国是生产制造型大国,比如我们的衣服、电子产品是国外的原材料到中国来生产加工,又出口到国外,真正使用是国外使用,排放是我们排放,实际情况我们确实排的多,中国在碳中和过程中受到非常大的压力,欧洲、美国他们都有70年从达峰到中和的过程,而中国从30年到60年只有30年的时间,这对中国来说也是非常大的压力。

第四个方面,倒逼机制,这个也是“双碳”目标最根本的原因,倒逼整个能源结构的调整,因为中国能源结构,我们以煤炭为主,中国是全球第一大产煤大国也是第一大用煤大国;第二个是石油;第三个是天然气,目前化石能源占比占到80%多,2023年我们可再生能源是17.7%,81%左右还是化石能源,化石能源排放占到90%,我们以石油作为分析,石油我们有三个70%,70%是进口,我们石油占比是非常危险的,任何一个产品如果说我们的进口量达到了70%就非常危险了,3060,到了60年做到可再生能源占比80%,这里有二八倒挂,目前是化石能源占到80%,60年可再生能源占到80%,怎么做到?一定要有推手的,就是倒逼机制,“双碳”目标。

第五个,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中国目前能源使用相对来说比较粗放的,碳排放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逼着我们提高能效,这也是一个倒逼机制。

第六个引导资金促进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我们有过测算,如果我们要实现未来温控控制在1.5度、2度,整个投资额度是100万亿或者139万亿,马俊测算的另外一个数据是500万亿,五一百万亿,平均三年三到四万亿。

2050年实现零碳,50%相关技术是没有成熟的,这些技术为什么得不到应用,为什么没有成熟,就是因为资金不够,未来把碳的要求提进去以后就会积极落实,这些技术能够顺利的落地。

第八个,目前全球处在生物大灭绝周期,为什么会出现大灭绝,就是因为森林减少,习总书记也提出,除了水库、钱库、粮库,还有碳库,森林资源的丰富是需要有价值转换机制的,通过碳交易来激励我们森林资源更加丰富。

第九个倒逼机制碳边境调节税,为什么叫碳壁垒,因为中国目前很多商品在质量上,在生产加工工艺上已经跟国际上接轨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跟国际上有差距的,就是产品碳排放强度,这是遏制发展中国家的手段我们叫做壁垒,既然是壁垒,就是不那么容易突破的。

第十个碳交易市场,除了石油、黄金、美元、钢铁、水泥大宗商品,还有一种就是碳,碳未来是全球可交易、可流通的大宗商品,交易量很有可能会超过目前所有大宗商品,这是碳的一些数据。

2035年、2050年,我们碳的目标对于很多人来说好像关联性不大,我们看一下另外一个目标,到了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有几个水平,第一关注就是人均GDP,还有一个指标钢铁人均保有量,包括汽车人均保有量,不管生产钢铁也好、生产汽车也好、运营汽车也好都跟排放息息相关,都是高排放量的企业,我们要做的是生活质量要提升,物质生活要增长,但是我们的排放不能增长。

还有环境PM2.5,我在读书的时候看到一个课本,伦敦是雾都,伦敦也不是雾,伦敦是霾,现在没有说这个问题了,北京之前也有,现在也没有了,就是去煤,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包括PM2.5的量,我们生活水平高了,去煤,我们能源又得增加,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

我们习总书记说的,我们这个目标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是“双碳”目标归根到底的原因。

如何实现它,列了五个方向,第一个源头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第二个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第三个从中间层面,促进科技进步,从工艺流程减少排放;第四个碳捕集封存利用;第五个碳汇,通过碳汇手段来吸收已经排放的二氧化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