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将以“创新开放合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国际合作和高质量发展,围绕产融集聚发展为实体经济创新服务,分享国内外培育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实践,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的机遇和前景,推动制造业集群开放合作迈向新台阶。
以下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企合作与创新发展处处长、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促进机构负责人毕亚雷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国际合作论坛上的精彩发言,由云现场整理。
很高兴又来参加工信部的集群会,因为在去年集群工信部的会上已经汇报过集群本身工作的一些情况,所以今天的汇报本身集中在这个话题,怎么样做集群的国际合作。
我负责的集群是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应该说规模算比较大的产业集群,我们院本身也是中科院深圳唯一的研究所,因为上海有20多个所,北京有40多个所,所以在深圳一枝独秀,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赵老师的指导下,必须是世界性的产业集群。
我们来比较一下深圳市是新一代信息产业集群,应该有2.5万亿的产值,我们的目标就是大湾区,应该说是加州的湾区,它的产值规模、创新和创业禀赋非常多都是很相近的,所以我想新一代的产业集群本身在建立之初,包括华为在深圳,和国际本身的竞争、竞合都是深圳本身是一个主场,所以我们地处深圳是非常幸运的,地处深圳作为新型的科研机构也感到责任重大。
面对2.5万亿的世界性产业集群,作为新型科研机构能做什么样的事情有效支撑产业集群?我们不是领导,也不是产业本身,怎么样做一些事情支撑到产业?
第一,把研发开放出来,我们要协同创新,我们院有250多个企业的联合实验室,整个企业资助我们的横向,这个院本身有17个亿,要用自己的改变来支撑行业本身的发展。
第二,深圳的集群里至少有二三十个非常成熟的业态,因为它的芯片、各种各样封装材料、5G通讯、终端等等,自己本身的生态都是很完整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就做生态之间的互联。
我们是刚才五个课题中的承担单位,我们认的课题是新型科研机构怎么把知识溢出,过程中怎么帮助到企业创造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开展了一大批项目,这些项目在工信部的角度强链补链,首先是支撑链主,我们和华为之间有数十个大项目一直在做,而且对于龙头的企业要做专项的支持,这也是工信部当时支持我们时完成的这些项目过程。
对于中小企业就要面上覆盖,到2019年接到集群的任务到去年验收,中间已经有了200多家企业链和实验室,十几个亿的企业到款支持我们做研发,其实企业的支持是因为他们有需求,是市场上的资金本身最能够说明创新的机构能不能帮到这个企业。院内一共5000人的机构,几十个中心,90%的师生都参加了和工业的合作。
还有怎么外溢?以我为主把相关的产业链,比如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中间在芯片角度设计强、制造弱,我们也是第一个在芯片大的论坛上去办封装分论坛结果反响非常不错,所以我想这中间本身是查漏补缺能够做得很好。
我们要建很多平台支撑中小企业,…也培养了新一代移动通讯的国家创新中心,所以像这些工作做了以后,代表咱们国家做新一代集群,去国际竞争,我们稍微有一点底气。
再往下是把自己开放出来,最近我们接收到深圳市工信局给我们的任务,我们是一家新型科研机构对所有的行业,现在是多对多,我们叫线上工研院,这是我们自己创意要求先进院来做线下运营,线上运营在深交所,因为深交所有几千个上市公司,它是我们最大的市场…。让我们把以前一对多的服务变成多对多的服务,而且建立了一批针对工业角度的,包括上游是传感器,下游是做封装集群等等,也建了好多联盟。上游传感器联盟,下游是深海深地,通过这些联盟和相关的活动,网络影响力就是知识溢出中怎么能够溢出出来。
刚才说的集群展,我们在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有专门的新一代集群展。
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国际合作网络,所以我们自己本身有数十个国家地区的联合实验室、联合中心,包括诺贝尔中心在我们院有三个,其中有一个是磁共振、内尔实验室(音)等。
再一个是做前沿的科研成果中要做国际合作的平台,广东省有8个,中科院有4个,还有2个诺贝尔奖实验室等,保证利用国家政策能够开放给全球。
再就是我们的协会,我也负责机器人协会,后面以机器人协会做的工作来解释一下我们怎么把机器人行业能够做得和国际的对接起来。机器人行业本身并不是特别大,但是它的上下游行业穿透力非常大,我们的行业协会200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有800个会员,而且产值超过1700多亿,从这个角度来说,和国际的联系还是非常多的。比如最近刚刚跟着国际中心去了法国,主题也是机器人角度。
从这个角度来说,机器人作为新一代集群的重要子集群,我们来发展和国际的交流,这中间本身物流、建筑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等等都成了一些特色的,能够和国际交流的领域,我们既带企业出去参加工厂内物流等等建筑机器人等等,专门的展,我们同时引进国际上的展到深圳一起办。
明年4月份我们会第一次办亚洲范围的机器人产业链展,不是给大众看的,是给机器人行业的工程师看的,有点像设计、电缆、电机等各种各样的上游和元素,…我们管它叫设计与制造大会。
这中间本身新型科研机构得天独厚,我们受到了国家和政府很多支持,要把这种力量本身发挥到市场上,让市场本身的企业非常容易找到这样的资源,非常低成本能够对接创新网络,也非常幸运能够找到比较好的合作伙伴。
最后一个话题,明天会有一个社会社交机器人国际论坛,这个论坛本身也有全世界各个地方的老师,就像高村先生介绍的陪伴机器人,非常适合在那个场合和国际上的老师、上游下游场景做交流,工作本身是具体的,但是我们的定位要高,落地的场景要非常具体和低。这就是我们的体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