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将以“创新开放合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国际合作和高质量发展,围绕产融集聚发展为实体经济创新服务,分享国内外培育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实践,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的机遇和前景,推动制造业集群开放合作迈向新台阶。
以下是复旦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范剑勇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国际合作论坛上的精彩发言,由云现场整理。
非常荣幸有这样的机会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刚才所说的几位嘉宾都是从具体的形态看集群,我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集群。
经济学的特征是把一些共性的特征抽出来分析,我想讲清楚两个事情:
第一,中国的世界级制造业集群产生机制用通俗的语言来讲清楚。中国是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它的中心机制是什么?
第二,中国的创新总是跟着产业的形态,中国的创新往往是从10到100的创新,但是现在的位置更重要的是从0到1的创新,避免很多关键的技术被卡脖子。
第一个,中国从加工贸易开始,遵循的是比较优势,我从事劳动密集型,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进行加工出口,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中国在加工贸易的基础上,中国劳动人民或者企业家精神不断地发挥,从生产一个产品模仿开始、不断学习开始,利用生产上的分工合作产生了规模报酬递增。假如话筒100万的产量,可能一家企业就够了。而且上下游的产业链、产品运输成本在空间上有运输成本,这样的运输成本使得我有个集群的概念,就是地理的因素,这个因素成本使得世界制造中心在长三角、珠三角,长三角的制造业中心在苏州和无锡。
刚刚工信部评出45个先进制造业的分布来看,江苏省占了10个,广东省占了7个,浙江省4个,上海3个,山东3个,加起来就有28个,占了全国45个里的28个,所以整个中国的制造业在沿海,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
这样的事实机制是什么?简单用一种语言来表述,假如上下游三个厂商,分别在乌鲁木齐、合肥、上海,在上海是上下游,必须承担从乌鲁木齐到合肥、到上海的运输成本。差异化商品两者之间有品牌差异、竞争,华为可能针对高端,小米手机针对中低端,这时市场虽然竞争加强了,竞争是激烈的,但是消费者针对自己的偏好、收入水平可以得到满足,这时在华东地区、上海的市场规模会越来越扩大。市场规模一扩大,更多的厂商进来,更多的消费者劳动力进来,这时市场规模就有一些马太效应,…,而且不同的厂商之间有分工,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地分工细化,产品的成本会下降,这就是我认为产生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内在原因,有个运输成本的原因。…
同时靠近上下游的占了所有制造业大概60%,没有明显倾向的无非是一些像茅台酒,这是没办法集群的。但是除此之外的主要上下游都是集中在空间上有集群的概念,这是形成世界制造业中心在中国的根本原因。
再来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长三角的毛纺织业或者毛针织品业,主要是集中在嘉兴的桐乡和苏州,随着嘉兴或者苏州,再往外拓展,企业数量越来越少,这是一个集中的概念,集中在嘉兴和苏州。这是制造业中心随着地理的延展,数量是越来越少,所以体现出集群的概念,集群的概念放在其他产业是一样的,特别是苏州或者无锡集中了。
这样的产业其实是一个黑洞效应,我可以夸张地说在苏州所有的产品生产都可以共建供应全世界对制造商品的需求。而且所有的制造业大部分集中在苏州和无锡。这个原因我们认为是地理的效应,长三角、长江是从西往东,流水的时候、地球自转的时候,…所以地理因素很重要。
拼多多的流量成本只有3%,同年的京东要27.88%,所以拼多多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京东。
第二点,在产业创新追随的产业集群,但是在中国固有的弱点是创新的原创性不够,所以面临瓶颈。以以色列的案例为例,在80年代之前,…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总是认为它的研发投入在GDP的比重是4.5%以上,教育经费是10%以上,大学教育比例人口达到34%,人家重视研发、重视教育,但这不是根本,这只是皮毛的表现现象。根本原因是90年以前的科技没发展起来,…苏联政府倒台以后,引起苏联境内的犹太人迁回以色列,…根本上改变了以色列的劳动力队伍中的科学素养。
迁移的人中,40%以上是本科以上,在以色列迁移之前,全国也就8000的科研人员和科学家,但是1985-2006年之间带去了1.5万科学家、10万名工程师,根本上改变了以色列的科学素质,源头从这里来。
以色列怎么吸收?成立了科学吸收中心,只要雇佣从苏联过来的犹太人,工资一半由政府支付,而且根据你的特长来设立孵化器,这个孵化器最初的源头在以色列,从根本上改变了以色列的出口占了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一,…这样的人才是没有办法通过大学的培养培养出来,或者企业研发的投入培养出来,所以我们认为即使在中国有高水平的研发投入,还有充足的激励和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系统,但是我的源头是人才,这类仅仅是高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是真正高原创性的技术是靠天才、人才。
也就是说针对世界级制造业集群中心潜在的制约因素是原创性的技术,可能就是来自于人才,从以色列的案例中得到很大的启示。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