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将以“创新开放合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国际合作和高质量发展,围绕产融集聚发展为实体经济创新服务,分享国内外培育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实践,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的机遇和前景,推动制造业集群开放合作迈向新台阶。
以下是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所长助理刘丹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国际合作论坛上的精彩致辞,由云现场整理。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给大家做我们国家在“十四五”期间关于先进制造、智能制造方面的一些战略布局。
我们所现在长期给各大部委,包括工信部、国资委等等做智能制造,包括仪器仪表、智能检测装备、医疗装备等等方面的支撑工业,今天主要汇报一下关于智能制造方面的国家政策战略布局。
“十四五”期间是2021-2025年,“十三五”初期的时候,《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识别出我们国家在制造领域方面的不足和短板问题。培育了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了一些智能制造的模式。
但是在“十四五”初期,实际上我国的智能制造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较明显的像关键的装备和软件,缺芯少魂的问题,主要是我们的基础比较薄弱,并且做了一些点状的示范,整体带动作用不是那么强,包括有一些前沿的技术领域,大数据、数字孪生,包括人工智能。虽然我们几乎与世界同步开展,在工业里应用还没有很深、很广,发展还是存在着慢进易退的风险。
在“十四五”初期,也就是2021年工信部联合八部委发布了智能制造的“十四五”规划,列举了一些主要的目标和手段。
首先指导思想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现在我们也在接收工信部的一些任务,在梳理智能制造的技术体系,未来希望通过技术体系能够体系化地进行技术攻关。
这主要是“十四五”规划的一些政策文件,不再一一列举了,首先规定了发展的路径,分为2025、2023年的目标,明年是“十四五”的末年,我们都在梳理目标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从“十四五”到现在已经发展了四年,逐渐在工信部的话语体系下形成了“1+3+1”的推进工作体系,1是借助于国家的战略咨询委,提供一些战略方面的指导工作。3是重点,主要是从供给侧、需求侧和标准化方面进行推动工作。工作抓手方面,2021-2024年,前三年工信部发布了智能制造的试点示范行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智能制造的典型场景以及智能工厂的建设,今年还要再进一步做智能工厂的梯度培育,按照四个级别进行智能工厂的培育和建设,这是需求侧的工作抓手。在供给侧,除了工艺装备和软件以外,我们更加强调要把装备和软件做集成,能够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使得工业装备软件和网络能够串珠成链,集成应用。
今年上半年一直做的一项主要工作是打通工厂和解决方案的供给侧、需求侧都要进行场景化的推动,不久的将来将要发布智能制造的典型场景,工厂通过典型场景进行搭建来建设。我们的解决方案也是面向一个或者多个场景的需求,提供装备软件、网络工艺(音)的集成方案。
对于标准,除了建设国家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今年将更新第三版,同时标准是总结凝练工厂和解决方案的标准化实践,能够指导建设和应用。
最后一个1是评估评价的体系建立,覆盖企业的应用、服务供给、区域发展等进行评估评价。最著名的可能是智能制造的能力成熟度评估,未来还要建立智能制造的效能评估体系以及解决方案的就绪度评估。
上面介绍的是工信部的工作层面,如果大学比较多的话,对于科技部的重点研发计划比较敏感,在“十四五”初期的时候,先进制造领域布局了6个方向,包括智能传感器、工业软件、智能机器人、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网络空间治理安全。今年是“十四五”的第四年,年终的时候把重点研发计划的“十四五”指南全部发出来了,现在各大支撑单位和专家都在纷纷探讨,布局“十五五”关于先进制造领域的布局。
实际上除了重点研发计划以外,还有智能制造系统与机器人2030的科技重大专项,也是和智能制造相关的,现在还在紧张地论证中,我们希望今年能够把2024年的指南发布出来,这是面向2030年的智能制造系统与机器人方面的研发,包括关键的技术、智能检测装备、机器人、高端控制器以及管控系统,以及重大的试点示范项目部署。
在国资委的体系下,国资委管央企,主要是2020年提出了数字化转型,对于制造类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强调的是做示范,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推广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等,与工信部提的智能制造是一脉相承的。
到现在我们在不断地总结梳理,下一步全面打造智能制造的升级版,还是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构建新质生产力,催生产业变革的动能。下一步将在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以场景化的方式推动智能工厂的建设,着力增强关键技术和方案的供给能力,持续强化智能制造的标准引领作用,以及做优做强智能制造的公共服务体系。
像今年很快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以及智能制造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揭榜挂帅的工作应该是十一之后发布,这里面都是欢迎中外的大中小企业能够积极参与,把优秀的成功的案例以及优秀的产品推向市场,最终的目标是推动整个制造业以及赋能其他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
我的介绍就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