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投资英国 医疗和科技专场 第三届中英企业投资与合作论坛圆桌对话环节,由云现场整理。


张毅(主持人):很高兴下午又见到大家,下午比较容易困,嘉宾的组合非常的亮丽“天团”,给大家带来货真价实的东西,各位嘉宾非常忙,我们一个小时把一个pannel结束掉。请每位嘉宾自我介绍一下。

    

赵玮:大家好我是赵玮:来自药明康德,药明康德是全球领先的医药研发平台,很高兴可以在这里参加这个圆桌论坛,谢谢大家!


Archie Preston(赖奇柏):各位好,我叫Archie Preston(赖奇柏),是鱼跃医疗海外战略投资的总监,也是负责欧洲的业务,非常荣幸能参与这个圆桌,虽然感觉这么多大领导在,我可能没有资格参与这个圆桌,还是非常荣幸,希望可以从产业公司的角度来分享一些关于英国行业和投资的信息,谢谢大家!


黄潇:大家好我叫黄潇,来自云峰基金,在云峰基金负责医疗的投资,云峰是一家成立了13年做PE、VC的基金,有人民币,也有美元。我们在云峰医疗也投了快40个项目,也有20个已经上市了。今天非常感谢冯林冯总的邀请,和前面几位嘉宾:张律师、赵总的鱼跃都有合作,欧洲的一些跨境投资,希望能够更好的交流。


王玮:大家好我是王玮,来自德弘资本DCP capital,我们美元和人民币都有,目前大概管理70亿美金,主要是并购,创立德弘资本之前,这个founders我们是来自KKR,KKR是全世界最早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buyout。冯总请我们来聊一聊,其实还蛮应景的,前两个多月前开了伦敦office,跨境并购,欧洲市场也是我们主要的方向。


杨利华:大家好,我来自涌铧投资的杨利华,在涌铧主要负责科技方向的投资,涌铧成立于2001年,在私募股权投资有20年的历史。我们在国内外大概投了400多个企业,在A股完成上市的已经超过100家。


何幸:大家好我是弘晖基金的何幸,弘晖基金非常专注于医疗和相关行业的一家创投机构,2014年成立,今年正好10周年,目前管理的资产规模也达到了38亿美金。被投的阶段相比刚才德弘、云峰稍微更灵活一点,我们在医疗领域可以从天使轮的创新药一直到晚期的项目,包括参与上市公司的重组。这两年明显感受到整个中国医疗行业出海的需求,也很高兴冯总邀请我们参与这个论坛,能够跟各位嘉宾交流一下我们的视角,中国医疗的出海,尤其是跟英国、欧洲生态圈的合作。


陈静:大家好我是来自于远东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陈静,我们公司1985年成立,39年时间,我们聚焦在电力、能源产品和服务的系统集成服务商,我们产品包括电缆以及储能系统,加上智慧能源,在智慧机场相关的设计,工程板块和整个系统运维板块,我们是电力能源的系统集成商。在业务板块的方面更多是服务于电网、工业、建筑、通讯,包括发电和海洋海工领域。

这次台上各位都是医药以及资本的大咖,我们作为唯一一家电力能源的企业参与这个论坛,希望和大家有更多更好的互动。我们在投资板块也会经常看和电力能源相关的标的,以及跟我们上下游产业链相关的标的。欧洲,特别是英国也在看一些相关的信息,希望跟大家有更好的一些互动,谢谢。


张毅(主持人):6位嘉宾里面三位是产业背景,三位是财务投资人背景,组合也非常完美。脉在陈总这边,所以第一个问题到陈总这边,您怎么看待碳中和的问题,碳中和要求项下对于我们企业有哪些特别的机会?


陈静:大家都知道碳中和这个概念,因为无论企业、团体还是个人,会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一些温室气体的效应。我们会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的手段冲抵自身的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等等,来达到相对零排放的一种结果。

应该说在碳中和的要求出现的时候,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整个社会已经进步到这个程度,需要我们必须直面这个问题。其实在碳中和或者说碳达峰要求提出来之后,我相信对于政府也好、对于企业也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挑战。但是我们首先要看到这个背景,无论是政府,国家的高质量发展还是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碳中和是我们回避不掉的一个问题。为了人类未来更好的环境以及发展的一些需求,在国际的共识上应该说是没有任何异议的。肯定对于企业而言会有很多的挑战和机遇,挑战和机遇两者之间也是要平衡好的。大家知道,企业如果未来要接受这种挑战。

首先,在技术升级和改造上肯定要花一些成本的,无论产线改造,无论技术升级、技术创新,这个地方大家的成本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运维。无论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还是数字化、智能化要求上面,整个管理的要求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当中肯定也会带来成本的要求。

第三,技术创新。未来产品和服务会越来越集中在环保材料、绿色材料上,这些可能也会对我们的技术创新、采购要求提出更多的一些挑战。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成本是不是负担不了的成本?我们认为这是不对的,这是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我们此前的工业发展也是手工到半自动化到自动化,这是不是额外成本?不是额外成本,是企业发展必须要承担的成本,是企业高质量发展必修的一门课程,我们企业主观意愿上要积极面对这种挑战和变化。

同时我们要看到这种短期负担但长期盈利模式的发展条件下,我认为对企业而言是一种更大的机会,只有你积极面对碳中和、碳达峰的要求,积极在企业最早期的时候就面对这种转型和升级,某种程度而言,对于我们而言是跟同行企业相比,跟友商相比更有利的企业发展的条件。

有些时候是被动的转型和主动的升级,这里是有本质上区别的。我认为成本和负担对于企业而言是完全可以在未来发展的这样一个机遇面前可以消化掉的,而且我觉得大家要以更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在碳中和、碳达峰给我们的这种机遇,而不仅仅把它作为一种挑战。


张毅(主持人):下面一个问题给何总,刚才我走过来的时候何总问最近你们有没有做英国医药行业的并购,我想了一下没有,何总有点失望的眼神。何总怎么看待英国医疗科技的发展,包括技术优势,包括竞争能力的?


何幸:偏早期相比P机构,我们必须比市场更加敏锐,同时也会积极关注相对来讲更早期的机会。

说到英国之前先说欧洲,我明显感觉到这两年,尤其疫情之后中欧之间的投资在加速。这里很大的原因既包括“走进来”,也包括“走出去”。“走出去度来看,最近一家创新药企业得到了跨国公司10亿美金的现金offer,为什么这样的企业欧洲企业愿意出10亿美金并购呢?我们感觉尤其是在biotech和生物技术领域,欧美市场的支付力、议价能力和对于创新管线的需求是很强烈的,同时他愿意付这个价值,其实跟欧洲研发的成本以及对他的研发效率的比较,对于中国被投企业资产的出海,包括积极探索海外License deal和equity deal有很大的意义。从“走进来”方面,今年也完成了我们在欧洲的第一个大的项目,是一家德国做radio pharmaceutical的一家公司,他会发现在这个环境下中国属于是不可或缺的市场,也就是说对于欧洲的企业来讲,中国的市场机遇,潜在未来的市场需求,还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一环节。在目前更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其实是希望有基金这样一个作用给他提供更好的建议和生态圈的合作。

再紧接着来看,英国这样一个投资机会,我认为在早期阶段和成长期的阶段都有意义,从早期阶段来讲,我还是觉得中国的研发和工程师的红利是我们在跟英国进行项目合作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价值环节,也就是说公司其实可以在英国,但研发的网络,包括外部的合作和创新可以在中国。因为这边的研发速度是比较高的,包括前一阵子有一家上海的被投企业参加英国的jeffrey,事实上他就会发现很多欧洲的biotech对于引进中国的资产管线有很强的兴趣。对于中后期的项目,我自己个人的观察,在目前的地缘环境下,很多中国企业希望跟欧洲的企业进行供应链的合作,原来的一些供应链的生产、外包、研发服务可以在中国,未来欧洲,包括英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在过去几年当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不仅仅是药明康德,也包括像凯莱英、康龙化成这些头部的CDMO和CXO的公司都纷纷在英国或者是欧洲落地他的一个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我想对于市场化的基金,我们更多是在这样一个变化的环节过程当中能够参与其中,为这些产业投资人做好很好的生态和服务。


张毅(主持人):谢谢何总,下面一个问题给杨总。回到科技方面,科技对于跨境电商这方面的发展您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杨利华:这几年因为我们一直比较专注在看科技赛道的投资,其实感受比较明显,实际上过去十年中国整个产业升级实际上进步了非常大。以前大部分是引进的技术,现在实际上有很多的领域,我们有技术输出的能力。具体到跨境电商这块,之前因为中国还是世界制造中心。现在整个趋势的发展,一个制造要贴近市场,这是一个比较普遍趋势的需求,企业出海,以前是产品出海,现在企业也出海,变成了比较既定的趋势。

对技术来讲,不光跨境电商对中国企业现在的需求比较大。我行业一旦到了一个相对来说竞争格局比较稳定的时候,实际上内部管理的提效是比较既定的需求。管理的提效理解这个时代主要靠技术的提升,通过数字化,通过技术打开管理的瓶颈。对于跨境电商来讲,他的整个市场,整个产品的管理链条、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会更复杂,对这方面管理效率的提升需求更大。技术这里肯定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同时某种意义上来讲跨境电商本身就是技术的企业,是高度数字化的企业。

现在随着AI技术越来越介入各种垂直的场景,我相信整个新的技术为跨境物流和经济产品流,包括工厂制造的出海会带来显著的提升。

首先,技术对跨境电商来说是必须。

第二,对他来讲降本增效,管理的天花板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第三,这几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这方面能够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强,我们也在密切关注这方面的发展。


张毅(主持人):谢谢杨总,下一个问题给王总,因为今天是中英转场,您先分享一下英国有什么好的医疗投资机会吗?


王玮:我们的背景是做并购的,并购基金有几个特点:

第一,投资频率是低的,数量是少的,肯定跟VC、PE是两个概念。但是单笔投资金额会比较大,所以单笔投资在5亿-10亿美金左右,往往以控股为目的的,控股收购这个资产。作为并购的投资人,他的思路可能跟VC和PE会有点差异,差一点在于,我们永远在找那个能够通过施加管理、施加影响创造投资回报的机会,不是更多依靠宏观大势的变化。比如说有没有低买高卖的机会,这可能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站在这个角度,要拿着这个透镜来看这个世界,看跨境并购的话。我们看到欧洲,看到英国确实在医疗领域,比如像何总说的在创新药领域不是太适合我们,我们能够做价值创造的部分非常有限。它的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对我们来讲也不是很合适。

我们预期去关注更多在技术创新的领域,我们其实更多看的是相对偏传统的。比如说已经有一定收入利润规模的,有商业化能力的一些医疗企业。以我们自己DCP过去投资的经验来说,曾经收购过美国排名第一的做蛋白粉公司叫Optimum(音),今年整体退出了卖给了雀巢,在大概不到3年时间创造了不到3倍的回报。这个项目本身的投资额相对会更大一些。

又比如说去年我们在加拿大投资了一个百年的保健品的品牌叫Jamerson(音),跟Optimum(音)的思路很像,我收购或者投资完公司之后帮他把整个中国区的业务做起来。有的时候是从无到有,有的时候可能是从1到10的这么一个概念,因为我们作为控股股东的话其实有很多的抓手,比如在中国我们要搭团队、建机制,要持续输出管理能力,这是有抓手的,因为股权比例比较大。

往往对于一个海外的标的来讲,make break在于能不能有这样一些点,创造额外的价值。比如说我们在英国看交易机会的时候会有当地local的GP我们跟他是竞争的关系,我们跟他竞争的时候往往是ouction的process,为什么比别人出价更高呢?一定是因为大家同样收益要求的情况下,一定是因为你能够创造额外的价值,这个额外价值就会来自于空白市场,例如中国市场,也有可能会来自于中国供应链的优势,本来全球供应链效率没有那么高,我们把中国的供应商接进去,这样可以极大提升供应链,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水平。这些都是作为控股股东会比较关注的地方。

您刚刚问到我们在英国看的一些交易机会,也比较凑巧,像我刚刚说的两个月前开了英国伦敦的办公室,我们现在在很积极的evaluate几个英国的医疗服务,包括consumer health,消费医疗的这样一些交易机会。


张毅(主持人):多谢王总,黄潇总是老朋友了,能不能和大家分享英国特殊的机会或者是英国市场独特的优势,从云峰的角度。


黄潇:感谢张律师。我们看整个欧洲也有七八年的时间了,从最早跟鱼跃一起去收购意大利那家做超生和mRNA的公司,后面收购了一家在法国做心脏起搏器的公司,这两个revenue都不到3亿美金的规模,后面通过一些被投企业收购的介入器械耗材的公司,这几个领域是熟的,这几个国家也是熟的。

英国我们觉得几个地方是得很强的:

1.genomics,从genomics衍生出来做早期筛查的,做检验检测的还是比较有特点的。

2.英国的药物递送,具体到health care里面药物递送也是一个,还有consumer health。

3.CRO和SaaS,数据相关的SaaS,这两块也是挺有意思的,我最近看了看其实生意也挺稳定的,也属于并购比较喜欢的标的,可以放在这,几年之内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别人以后可能也愿意买。

从类别上面,我们看到这几类都蛮有意思的。

其次,如果有机会倾向于从family(音)手里买或者是从PE手里买都兼顾,从family(音)手里买是最好的。现在也有一些大的conglomerate也有一些divestiture的需求,如果我们在中国能帮到他。像我们当时跟鱼跃一起收的做超声MRI的公司,等于帮被投企业在国内建了厂做注册,我们收的那家起搏器的公司也是一样,把他欧洲的心脏起搏器在中国做注册,每年业务也有百分之五六十的增长。有这些之后,后面的这种价值的创造更有底气了,至少中国现在找出来一家公司,按照中国的估值体系,可能也能值小几亿美金了,能把原来大部分的成本cover回来,我们觉得这种比较放心一些。


张毅(主持人):黄总不光讲到了投资英国的机会,包括英国公司在国内业务进一步拓展,将来再次spin off出来还是有启发的。我过去几年曾经有一度特别想要他们无创的呼吸机,Archie Preston(赖奇柏)怎么看待中国医疗厂商在英国和在欧洲这些业务机会的?


Archie Preston(赖奇柏):大概2年前我加入了鱼跃,在他们的战略投资部。我们其实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出海肯定是我们的核心战略方向,但是出海具体怎么出?我们跟海外那些公司合作,我们到底能创造什么价值?他们到底能创造什么价值?

我现在来看,如果看这种中国产业公司出海的方向,基本上投资并购有两种类型,一个类型是海外偏技术性的一个公司。尤其是英国,比如说牛津、剑桥这些地方旁边,不仅是这两个地方,这些学术的公司可以研发新的产品,无论是创新药还是比较创新的医疗器械,这个类型的公司对中国的产业公司有一定的吸引力。吸引力在哪?我们可以投,可以并购,把他们的技术带到中国来。这是一个更新的方向,从海外把技术带到中国来。

还有一种类型,帮鱼跃出海。帮鱼跃出海这种标的会有什么样的特点?可能更多是说他们有品牌,有渠道,可能有一些比较互补的产品线,我们觉得会比较有价值。现在中国产业,这些医疗器械公司基本上百分之八九十的企业第一大战略就是出海。看投资并购的机会,很多也是找这种标的,有品牌、有渠道,可以把我的产品带到中国,带到欧洲去。

这是什么逻辑呢?利用中国供应链制造的优势、研发的优势、迭代的优势,再加上欧美标的品牌赛道的支持,还有一些行业内的关系人脉。这是第二种类型,帮中国企业出海。这种公司不一定那么大,但是他们有一定的品牌力,他们有团队。

现在鱼跃算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我们本来开始出海的时候,说实话更多把产品在国内卖得没那么好,我们就试试卖到海外去,看看有没有机会,这可能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把中国卖得好的东西带到海外,这大概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专门为欧美市场做专门的欧美产品,这是现在比较新的阶段。这种方面中国产业公司最缺的是当地行业知识的了解,对产品具体的了解。在这方面,我们看当地的企业也可以创造不少价值,我觉得现在来看,其实中国企业跟欧洲,尤其英国的企业有非常大的互补性。如果看全球,美国做一个投资并购,做生意的一个地点吸引力越来越少,或者只能说风险越来越大。自然而然大家可以看欧洲市场的机会,未来几年中国公司、欧洲公司的合作空间非常大,非常可观的。要看具体怎么把这两个企业放在一起,而且有时候人家在不同的地方可能互相缺乏一些了解,也是建立信任的流程是最核心的。


张毅(主持人):谢谢Archie Preston(赖奇柏),请问另外一个产业背景的发言嘉宾,赵总讲到产业链、生态链的问题,国际化的产业链、生态链您怎么看待?我们把中国叫产学研的一体化放在全球的角度,您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赵玮:这个问题比较大,我们是一个医药研发平台,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于欧洲的创新和生物医药的一些观察。

首先,欧洲是一个sicence非常好的地方,我们看2020年-2022年三年间,从publication发表的角度来说,整个欧洲一共有1075个生物医药相关的publications,同时期美国是591个,中国大概是500个这样的体量。欧洲的创新是非常活跃的,而且1000多件里面其实是cover了不同的mortalities和不同的disease area,非常平衡。这是从创新和science的角度来说。同时他不仅有好的创新,他也有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translation的生态圈,因为欧洲有很多的MNC farmer(音),无论在英国还是在瑞士都有一个很大的talent  pool,因为很多大的farmer在英国、法国、瑞士这些国家,都有很强的presence,每年会training很多人出来,这些人未来都可以由research result到产品转化过程当中,他们都可以成为转化过程中的contributor,这是产学研的部分。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资本的角度来说,欧洲和美国其实不太一样,如果我们看2023年,医疗投资全美大概是225个billion美金,欧洲是44bilion,中国是18billion,从体量角度来说美国毫无疑问是资本角度上的全球第一。

欧洲44个billion非常有趣,这里面大概90%的投资是MNA,所以说欧洲可以成为一个好的、退出的资本渠道。另外一方面,剩下来的真正做early venture的钱不是那么多,其实不是那么多。这就意味着欧洲资产有几个特点,第一,他有好的science,有好的talent pool,但他的估值并不是那么高。第二,因为欧洲整体二级市场不是很活跃,使得尤其是lake preclinical到clinical stage的assets其实是缺乏一个融资渠道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我们的一个机会,因为相对而言如果我们从产业方的角度来说,如果大家真的想要发掘一些好的late clinical到chemical stage资产的话,其实是可以看一些欧洲的资产。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有一些产品在非常早期,如果我们想做collaboration的话,我们可以选择跟欧洲的一些Biotech或者是欧洲的基金合作,因为他们有非常好的translation的经验,因为他们能够成为一个非常好的buffer from China to the USA。还有一点,如果我们有好的资产,相对欧洲很多late stage fund越来越关注中国市场,他们也会买一些我们好的资产。所以后续后续中欧之间,甚至是中英之间双向的投资机会都会非常多。

回到前面张律师说的产学研的要素,我觉得有几点可能要考虑一下。

第一,欧洲其实是很多个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其实不太一样,如果我们说相对而言有比较成熟的生态圈,税制也不是很复杂。英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因为有好的学校,也有很多非常成熟的基金,也有非常好的talent pool,整体而言商业环境对于外资也非常的friendly。

第二,走出去要考虑选择一个合适的partner,因为欧洲人相对而言是比较保守的,大家能够speak the same language非常重要。

第三,我们也要想合作模式是什么,如果一开始并购很激进的话可能没有那么容易,相对产品方面的合作,co-development,co-license、on-licensing,可能在我们找合作伙伴的同时也都可以尝试。


张毅(主持人):接下来到第二轮,第二轮嘉宾要答得更简短一点,每个人两分钟时间才能保证三点钟我们台上正式参加董事会。

    赵总两分钟时间解释一下中英投资,投资英国的企业里面考量的,你关注的最重要的点是什么?


赵玮:我前面已经主要说了。

第一,会考虑quality。

第二,和什么样的合作伙伴合作。

第三,我们也会整体考虑税收环境和regulatory environment都是我们考量的点。


张毅(主持人):Archie Preston(赖奇柏)鱼跃考量的点是什么?


Archie Preston(赖奇柏):作为一个产业家以及产业公司,我们需要看几点:

第一,跟已有业务的协同效应,这个也会给我们一个优势,如果还有其他投资人也来看这个标的。

第二,未来整个行业的方向,现在比较明确的在anychance(音)面临的问题就是现金流,现金比较缺,这个不仅仅是anychance(音),全球都有,尤其是欧美那边。所以现在来看大家都同意,比如英国老龄化问题是存在的,以后需求的量越来越大,这个不可否认,但也得考虑anychance他们能覆盖保险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也蛮关键的,我们最近也在法国,在某一个产品线发现法国的卫生部刚把医保覆盖的水平降低了10%,很有可能在英国也会发生。所以英国以后会越来越重视创新的解决方案,尤其把越来越多的患者从性变成院外患者的护理。作为家用医疗器械公司来看,这是我们比较关注的一个趋势。

风险、利润、回报这个事情,我们投一个标的肯定不是说未来三四年什么样的情况,我们更多是看未来10-15年,把这些标的卖出去卖得比较少,更多是看整个行业长期的战略方向。


张毅(主持人):谢谢,黄总,尽管你不是完全做早期的,何总讲他们看早期看得多一点,你们怎么看英国早期医疗、医疗的初创企业?


黄潇:我们接触的占pool里边10%上下的比例。

第一,技术跟美洲大陆确实有所不同,这个不同有的时候还是很meaningful的不同,可能有点像这两家测序仪之间的差别,illumina的是一种,英国的是另外一种,可能是这样一个差别。我觉得确实不能把它看成只是一个extension of US,它实际上是很独立的创新。

第二,生态上比较大的障碍,再往上融大的钱的时候,可能没有像美国,或者是没有像中国两三年前的那个状态,有那么多大的资本的投入。

第三,买家。买家就是GSK,英国自己就是GSK和阿斯利康两家,被这两家挤兑就很难受,所以肯定要try a brother buyer。


张毅(主持人):王总,除了医药之外你能分享一下其他的行业吗?


王玮:我们从行业的分布来讲是比较平均的,医疗是第一大板块,大概占差不多25%左右的diployment的比例,其实我们还有消费、工业,还有business service包括还有一些金融,所以相对来说是比较balance。欧洲包括英国除了医疗之外,我们也在看一些消费的机会,也在看一些工业的机会。

在欧洲大陆还是有一个很独特的位置,语言角度对于买方来讲是比较友好的。

第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talent pool,当你收购一家公司,当你考虑我的地区总部放在什么地方的时候,你往往会想我的人员在哪里,我的talent在哪里,所以英国在这一点上有很难被替代的位置。


张毅(主持人):杨总,您讲了科技在电商上的作用,你们怎么看mobile broadly(音),包括科技行业你们怎么看,包括有哪些重点的sector你们正在关注?


杨利华:技术在中国,包括中外结合的还是有很长周期投资机会比较大的这么一个阶段,我们观察到整个产业升级进步很快,现在这个阶段已经有比较好的基础了,当然有很多环节是卡脖子的,这些环节大部分集中在什么呢?就是材料,某些是软件,还有一些加工的工艺。这些都有一个特点,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迭代。如果你有很好的产业基础,而且中国自身有特别大的市场,跟你在试车一样,有很好的实验场,你一直在那边迭代的,还有国家引导性政策的加速。

这个意义上来讲,在这个时点判断,未来中国大部分产业,其实能够完成产业升级的,只是时间问题。当然我们注重国内投资的本身,过去10年我们在欧洲其实也是做了很多方面的尝试,主要还是技术方面。

有几个点:

第一,刚才提到欧洲创新和科学基础非常好。

第二,欧洲市场相对比较分散,他们这些创新公司第一专注度比较强,第二这个公司估值都是比较便宜的,团队又比较专注,实际上是很好的物美价廉前沿技术的来源。

我们选择的模式有几种:一类投资欧洲公司,投一些钱,希望他来国内做一个JMV(音),我们目标希望用他积累的技术,能够在中国把产业链、供应链落地,利用中国的市场  把企业做起来,同时回哺步骤的企业。我们在德国、北欧、英国都进行了相关的企业,其中几家出现了独角兽和准独角兽的企业,这是比较成功的模式,大家通过股权深度绑定,中英和中欧变成了一个体系,技术的积累。

我们是解决市场和供应链,包括解决了融资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产业方向选得好,总体来讲中国的融资活跃度,即便今年这样的环境里面,应该说好的方向还是比较有一定活跃度  的,真正好的企业,好的方向还是可以很好往前发展的。


张毅(主持人):何总,投资英国医疗项目的时候,您认为哪些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何幸:第一,技术的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看英国的项目肯定会跟美国的项目、欧洲的项目、中国的项目做比较。生物医药是很专的市场,不管临床前还是临床的数据,技术的创新和技术的壁垒其实还是一个非常可以识别的。

第二,不管在哪里,一个相对早期的项目团队还是非常重要的,不在任何一个国家,尤其在这个周期下真正的创业者,他的整个创新能力,包括经营和管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中国、英国、还是美国,投资人很喜欢找一类已经成功过,成功做药的经验,成功创业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创始人把公司卖完后第二波融资非常多的投资人,某种程度上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也是成功创业经历的创业者。

第三,当下周期下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资本结构,biotech没有走下去很大程度上是资本很重要的壁垒。刚才讲到欧洲的VC和成长其实是不发达的,如果没有优秀家族资金长期的支持,或者没有非常deeper pocket基金来支持,很容易融资后面成为一个很大的壁垒。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在英国的项目希望能够跟这些优秀的同行更多合作,因为在早期这一段,尤其biotech这一段很多时候不是大家独吃,他是要大家合作分散风险的角度。

最后想说弘晖看英国项目独特的角度要求有中国视角,因为在生物医药行业里面,很多人其实可以了解到海外跟中国有很多不同差异化的特点,刚才我也提到,中国很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快速、低成本的研发竞争力,在这样一个合作过程当中能够把它用好是很重要的。

在英国,在欧洲还是一个比较好的金融的市场,很多大的基金愿意把office设在伦敦,它又是一个面向美国欧美的资本市场,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希望的视角,我们投了钱以后我们这些Portfolio,不管是做外包的研发服务,还是IP的Transfer过程当中能够贡献的价值。


张毅(主持人):陈总分享一下您看清洁能源,跟英国有关系的新的业务机会,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陈静:非常感谢和肯定英国政府在这些年,在清洁能源,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当中给予的政府支持以及市场响应,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面,会衍生出很多的机会。英国政府近些年,无论工党执政期间提出的2030零碳电力计划,以及后期又立法提出来在2040年的时候要禁售燃油车,现在又推到2035年、2030年,甚至提前了。近期也提出了能源的白皮书,要净零的电力能源的行为准则,这些背景下衍生出了非常多清洁能源的机会。

现在释放了原来禁止陆地风电的资源,未来风电领域无论海上风电还是陆上风电,中国企业可以在这样的机会提供整个产品和系统服务。

第二,禁燃油车的背景下,充电系统当中节到英国政府很多系统解决方案,我们也在提供相应的充电电缆的产品和系统集成,在给到英国的市场。当然我们也看到英国未来在核电领域和光伏领域的一些贡献。

我们可以看到,未来整个发电领域可再生能源一定是英国政府未来在整个电网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在虚拟电网以及新型电力系统方面又会衍生出大量的一些机会来。对于远东而言,一方面向刚刚Archie Preston(赖奇柏)讲的要把产品带出去,把服务带出去。同时我们也在积极看欧洲以及英国有效的标的。

刚刚讲的第一个标的,具备创新研发技术的这些企业。第二个标的可能是family的一些企业,在当地有细分市场的品牌效应,或者是有很好的渠道,我们来做一些股权的合作,把产品和服务,甚至我们的产业链,产业的一些能力都放到欧洲市场去,这也是我们现在在做的,包括我们在提供很多储能的产品,荷兰公司服务于欧洲储能系统的产品。

我相信,在绿色低碳转型,全球化和绿色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欧洲尤其英国做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对未来也给到我们一些空间。


张毅(主持人):感谢几位嘉宾,漫漫人生路,到处是套路。作为圆桌论坛的套路,每个人最后一句话送给未来的中英经贸合作,或者是你们看好的中英投资机会。


陈静:希望在全球化和绿色低碳能源发展未来的机会当中,可以跟中英以开放、竞争、合作的态势一起共享未来的商业机会。


何幸:希望能在中英产业生态下面构建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和产业资本的合作生态。


杨利华:在相对前沿的技术领域利用英国的前沿技术加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优势的结合,应该能够找出很多很好的合作模式。

王玮:不管大家在中国也好,在英国做的是什么样的生意,都能够有更大的智慧,能够focus在自己有优势的地方,能够达到双赢的结果。


黄潇:孤立主义、保守主义盛行的阶段谁拥抱全球化,谁就能够赚钱。


Archie Preston(赖奇柏):希望英国人可以尽快争取在中国拿到免签的地位,像欧洲其他的国家一样。


赵玮:我同意嘉宾说的,在这样一个年代我们有更多的开放合作,才能实现更多创新变成产品,才能造福更多的病人。


张毅(主持人):好,第一桌的圆桌论坛到此结束,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各位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