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国际医疗部 副主任 杨军.jpg

以下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国际医疗部 副主任 杨军 在第十四届公益节暨 2024ESG影响力年会 的精彩发言,由云现场整理。

感谢主持人的介绍,我是急诊医生,到目前为止我还是工作一线的一名医生,在平时日常工作中给我的最大感受,我的朋友非常多,吃饭或者出去活动的时候,只要遇到能认识的人,第一个事情就是加微信,交个朋友,日常生活大灾小病打电话给我,这些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应急急救知识,我的很多朋友也是各个层面的人都有,在他们身上这些医学知识都是匮乏的。

    由见于此,发挥急诊医学优势,懂的多,又是全科,开始推动一些医学应急急救方面的工作,后来随着工作越来越大,慢慢在中国志愿者联合会成立医学应急急救委员会,又在中国(2:05:57)我们去做我们全国范围内医学应急急救的志愿服务和志愿培训活动,相信大家在志愿培训、应急急救,一提到这个马上想到心肺复苏,从小孩到老人,不分人群、不分年龄,一说医学应急急救就想起这个,医学应急急救不是心肺复苏,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概率非常低,我们中国境内统计下来是十万分之九十七,十万个人里面发生率只有97%,远远低于日常生活中崴脚、摔伤、车祸这些情况,甚至出去旅游的时候发生的旅游伤害,为什么一想到应急急救训练,脑袋里立马想到心肺复苏,是因为现在心肺复苏做的太好了,所有的应急训练都用心肺复苏作为牵头去做这个事情。

    结果心肺复苏的效果怎么样,并不好,我们现在用的心肺复苏,应急急救的时候,我们非常不规矩或者不规范,我们把人家或者训练医生的这一套东西拿来训练我们的志愿者,训练老百姓,像我在急诊干了25年了,我都不敢说我把这个东西研究的很透,你把医学专业知识拿来训练毫无医学背景的志愿者,效果好不了,日常看到捐了很多的AED,一线城市地铁、酒店,可是真正发生心脏骤停的时候,有谁会或者能够勇敢、正确的使用AED,很难,说明我们在应急急救训练中是有问题的。

    我现在做的这个项目医学应急急救志愿者,就做两个事,第一个我们要琢磨怎么能够让这些没有医学背景的人能够很熟练的掌握医学应急急救的知识,比如切菜的时候手指头切破了,冒血,怎么压着手指头根部的血管把血止住,而不是惊慌失措的跑到医院去,(2:09:08),对于心肺复苏,如果发现心脏骤停的人你去摁一定要勇敢的去摁,该出手时要出售,而不是考虑扶不扶,第二个事情出一本我们自己的志愿者应急培训手册,将在2025年上半年出版。

    我分享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