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野生救援(美国)北京代表处策略传播经理 田原 在第十四届公益节暨 2024ESG影响力年会 的精彩发言,由云现场整理。
大家好,我是田原,来自一家非营利环境保护机构—野生救援。刚才听了乔乔导演的片子,我们也是同行,我们这个机构专门做环境保护相关的,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海里的事,大家可以猜一下潜水员手里拿的是什么,是渔网,正在清理珊瑚礁上缠绕的渔网,潜水员是演员黄轩,为什么他要去清理渔网,跟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有关系,我所在的机构野生救援公益大使,(2:01:06)我们的使命有三个,一个是减少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音),第三个加强海洋保护区的执法和能力的建设。
海洋动物面临着多重威胁,气候变化引发的海水升温导致全球大面积珊瑚白化死亡,(音)非法贸易导致海洋动物比如玳瑁极度濒危,海洋开发使大片红树林消失(音)。
还有一个威胁几乎所有的海洋动物都无法避免,海洋污染,污水、营养五的排放以及重金属、核废料(音),无数的动物因误食塑料/缠绕而死亡,幽灵渔网在海洋垃圾当中是尤其致命的,它们会缠绕动物的颈部、脐部(音),等海洋动物会被幽灵渔网所绞缠。解决这个方式就是人工打捞,灵活处理复杂的海底环境,尤其是有珊瑚礁覆盖的地方,避免清理渔网的时候造成二次伤害,做起来并没有说起来这么简单,首先你要想在海洋当中找到幽灵渔网非常不容易,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总是神出鬼没,居无定所,有的时候运气好,(音)大家一起再到你所说的位置去下潜捞的时候,发现那个渔网已经飘走了。
潜水打捞有一定的危险性,(音)当他准备升水(音)死死缠住,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摆脱出来,不得不甩掉脚蹼才脱险,录像机正好拍到了这个画面,他说他一下子就跟被幽灵渔网困住的海洋动物产生了共情。
人工打捞有非常多的局限,虽然有很好的效果,非常需要人力、设备的支持,很昂贵,受天气的影响也特别明显,去年9月份准备在海南进行一场打捞的活动,因为台风摩羯的登陆,最后不得不取消了,人工打捞更适合小范围特定区域精细化的清理,每年却有数以(2:05:00),2018年公布的数据,每年有重达46万吨的渔网渔具被抛弃在大海当中,随着全球捕捞量的持续增长,废弃渔具的数量也是水涨船高的,如此庞大的数量仅靠人工潜水打捞是永远打捞不完的,幽灵渔网必须从源头寻找解决方案,幽灵渔网怎么来的,原因很多,在渔业捕捞作业的时候,(音)或者是船只遭遇大风浪,来不及把网收回来。更多是渔网的损坏和老化,(音),当遇到高潮位或者是风暴的时候,恶劣天气,就会被卷到海里。
我们走访过一些渔民,一位姓林的老伯,他跟我说爷爷用的(音)在海里一两年就降解了,现在的渔网全部都是尼龙了,渔网一旦破了就会抛弃换新的,三天打鱼两天补网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音)也会高达四千吨,每年四千吨 渔网在海洋里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废旧渔网是不是一点价值都没有?不是的,她是游泳奥运冠军张雨霏,她是野生救援海洋守护者,她是江苏人,这张照片是在家乡江苏拍的,身边像山一样高的废旧渔网都是一家再生材料科技公司从渔民的手里收回来的,这家公司在(2:07:34)再通过物流集中到工厂,运用高质化的回收再生技术,(音)。
废旧的渔网经过回收加工后,(音),在过去八年当中,这家企业至少回收三万吨的废旧渔网,这项工作还能够帮助当地的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当时张雨霏在村里跟老奶奶一起分拣渔网,以便后续的加工,每天可以得到几十块钱-一百块钱的收入。(音)
目前只有少数企业、环保机构、基金会在推动这个事情,业面临着挑战,渔民林伯,退休后一直在基金会的资助下,(音),把渔网带回来,他也说,这项工作不能仅仅靠一两个人的努力,一旦项目资金不太稳定的时候,就不知道做多久。
幽灵渔网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包括政府对废旧渔网再生利用的政策顶层设计,(音),对消费者而言,选择渔网再生的产品,(音),对于企业而言,采用渔网再生尼龙生产产品,符合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也是企业的新机遇,对渔民而言他们将废旧的渔网带上岸上进行回收,(音),还没有形成社会共识。
因此,野生救援我们作为一家以传播(音)拍摄了国内第一部关于幽灵渔网与废弃渔具的纪录片,《一往无弃》,(音),这部纪录片通过优酷以及野生救援在微博、抖音、小红书官方账号上向所有人免费开放,我们期待这部纪录片让更多人意识到自己也是解决废弃渔具其中一环,野生救援发起一往无弃的野生计划,邀请环保机构、公益组织、基金会、企业、科研单位、媒体、个人共同搭建和探索废弃渔具(2:11:17)以及彼此间的交流合作,一起为保护生动的海洋和可持续的未来贡献力量。
目前一网无弃计划有十家合作伙伴成员,(音),引用张雨霏在《一往无弃》说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看到重获新生的渔网,不再威胁海洋动物,(音)这让我对海洋的未来充满 信心。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