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 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 理事兼秘书长,张欣.jpg

以下是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 理事兼秘书长 张欣 在第十四届公益节暨 2024ESG影响力年会 的精彩发言,由云现场整理。

尊敬的各位嘉宾上午好,我是西安市乡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张欣,非常高兴来到公益节的现场跟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基金会在这些年,在乡村振兴领域所做的公益探索和公益实践。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基金会,我们基金会成立于2019年,是由著名企业家王石先生、冯仑、著名经济学家海闻教授,邀请国内近百位企业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作为联合创始人,于2019年1月共同发起成立,西安市4A级社会组织、非公募基金会、陈行甲任执行理事长,孔东梅任副理事长。

    基金会资助的第一个项目(16:37),我们这一部分主要的是理论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整个基金会宗旨我们致力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和乡村在地志愿者建设,通过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除了最大的资助公益项目乡村发展研究院之外,我们发起三个品牌项目,明日地平线通识课、明日地平线大讲堂,(音)关心乡村社会公众,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传播乡村振兴的基本知识。我们公益课课程乡村振兴通识课已经进入全国1900多所大学的选科系统,迄今为止已经有257所大学、11万名学生选修我们的课程。

    我们发起的第二个公益品牌项目是嘉种乡村人才成长计划,是做乡村振兴实践型人才培养,面向基层干部群众,包括致富带头人、新农人。

    第三个乡村振兴带头人计划,面向基层干部。

    重点介绍一下我们的品牌公益项目,嘉种计划,嘉种两个字来自诗经大雅生民,指优良的种子,上天把优良的种子传给后稷,后稷传播到人间并教民耕种,(18:56),我们在乡村振兴公益事业上重点培养优秀的种子人才,通过他们再把我们的价值传递下去,这就形成我们独特的公益理念,从受益人到授益人,这样的公益理念带来的项目模式有什么样的特点,为当地带来三样成果/东西。

    第一样专业化人才队伍,我们做人才培养,当地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请导师而且是实践型导师进行培养;

    第二个项目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我们说做人才的培养不能是上课就结束了,上课只是一个工具、过程,衡量这样的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是不是有项目、技术的落地,项目、技术的落地还要为当地学员带来切实收入的增长,这才是我们说人才培养最终的目标。

    到这里还不算结束,我们在两年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步向学员传递公益文化、公益理念,培养他们的公益精神,我们会辅导他们组建本地志愿者组织,通过志愿者组织来开展支援帮扶活动,就会把他们学到的技能帮助更多乡村,带动更多人致富,这就是我们这套项目的逻辑理念。

    我们项目在执行方式和一般项目也不一样,它的周期是两年,周期比较长,比如说我们农业技术项目,就要根据农业作物生长周期,我们会设计两个阶段,第一个生长周期我们的导师会在田间地头向种植大户传授现代农业技术知识;第二个农作物的生长阶段,种第二季小麦的时候,我们学员会自己拿出一部分田做试验田,在导师指导下,用学到的技术亲身实践一遍。通过这两个阶段来感受这个技术好不好、行不行,他就信服了。

    结合一个具体案例来介绍一下我们这个项目是怎么操作的,这个项目在河南滑县做的一个项目, 当地有一个著名景点瓦岗寨,隋末农民起义就在(22:31,也是中国小麦第一县(音)。我们去当地调研,发现当地小麦种植还是以传统经验的农业模式来种植,我们就在中国民生银行的资助下,在田间地头教农民怎么用现代农业技术、大数据农业来种植小麦,效果非常好。

    2023年3月份开启第一阶段课程,一直到6月份小麦收获,第一个小麦的生长季,通过在田间地头向种植大户传授最先进的农业技能,他们学会了;9月份冬小麦播种,一直到来年6月份收获,这是第二个阶段,我们称实践阶段,我们的学员总共选择五六千亩,在自己的地上加起来五六千亩,用最新的现代农业技术种植小麦。

    到了今年6月份,他们的实践成果就出来了,小麦的平均亩产增加13.5%,了不起的成就,我们的学员在2024年4月份,在我们的辅导下,又成立滑县志愿服务公社,帮助更多乡亲,作为公益组织我们不可能全天候在滑县进行帮扶,我们把技能传递给优秀的人才,他们在田间地头再开展帮扶活动。

    这个就是我们项目的成果、数据,我们有两名学员的合作社最近刚刚荣获了农民日报社中国农民合作社五百强,这个是我们志愿者拍的视频,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是志愿者的群,公布了电话,应种植户的要求,我们到田间地头去看他们的问题,这个是今年5月底6月底。

    这个是我们农民志愿者自己拍的,很粗糙,但是也很真实,我们在乡村做帮扶他们是最接地气的,前后已经开展几十场这样的活动,他们已经开始承接了滑县高素质农民发展大会,影响力在当地越来越大。

    这个是我们这个项目获得的一系列奖项。

    我们在各地开展嘉种计划的计划,从受益人到授益人,经验在什么地方,中间也经历很多探索,我们总结出139工作坊,掌握一个核心、三个原则和九个要素,最大的核心我们做人才培养的时候,一定要围绕当地人的需求来做,他需要什么,我们做什么,我们不能超越他的需求。我们说的人才培训项目在很多地方、很多乡村不接地气或者是走过场,没有掌握当地的需求,这是我们掌握的核心。

    三个原则,互补性原则,要和政府、企业形成互补,他们能做的我们就不要做了,我们要做的是他们不能做的,或者他们做效率很低的。

    杠杆性原则,我们做一个项目一定要动员本地社会资源参加,不仅要动员外地的社会资源来赋能,更主要的是要把本地社会资源动员起来,有很多本地企业是有爱心的,只不过不知道如何做慈善公益事业,我们带领他们一起来做。

    普惠性原则,我们要让更多人群受益,要让志愿者主动接过我们的接力棒,他们接着再去帮助更多的人。

    从我们基金会这么多年来的公益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公益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授人以鱼,在别人遇到困难、灾难的时候,我们要伸出援手,捐款捐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这是一个最普遍的公益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公益。中华民族自古也有这样的传统,这样的公益绝大多数人的身上都会发生;第二重境界,授人以渔,当一个个体、群体的发展已经落后,我们要给他们传授技能,提升他们的理念,赋能,嫁接资源,让他们学上新的技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绝大多数的公益组织、社会组织做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31:42)要把他们组织起来,用学到的技能在当地开展帮扶活动,我们也继续支持公益组织在当地开展活动,形容我们的嘉种计划就像一根火柴,它到全国各地需要帮扶的地区,是点燃,把他们的技能点燃了,我们也把他们公益的精神点燃了,让他们接过我们的火炬继续帮扶下去,乡村因为我们的到来而改变了,也不会因为我们的离去而改变,还会继续发展下去。

    我今天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