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S2025第十四届财经峰会暨2025新质生产力企业家大会定于今年7月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穿越变革浪潮,共筑经济韧性”。
作为中国经济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盛会,CFS第十四届财经峰会将邀请各行业领袖共同研判全球新挑战与新变局下的中国经济,共享发展新机遇,助力中国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第十三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 周汉民在CFS2025第十四届财经峰会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尊敬的屠光绍市长,尊敬的各位演讲专家,尊敬的与会企业家,今天的论坛主题有两个,一个叫“穿越”,一个叫“韧性”。我想结合主题,谈谈中国企业在全球布局中的经济韧性。
举四个企业,讲四个观点。恰巧,这四个企业都不在今天论坛的演讲榜上,我以为说他们就更具意义了。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去年全球投资超过11000亿人民币元,蔚为大观。但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是需要教科书的,我希望我今天的发言能够为今后有学者撰写这样的教科书有一点思考或参考的价值。
我第一个观点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高压下,中国企业的韧性必须依赖技术自主与全球协同。
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他提到,科技创新是核心,就是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他谈到产业创新,核心就是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但最要紧的是两大创新的融合,而两大创新融合的主体就是中国1.7亿户市场主体,包括今天在座。
地缘政治高压下,如何坚守技术自主与全球协同呢?我举的第一个案例,各位耳熟能详就是华为。华为是世界级的企业,今年上半年人们谈到很多是美国的关税战、贸易战和科技战“三战合一”,我以为这三战合一不是始于今天,以华为为例。美国对华为实施了5次重大的政府制裁,如纳入实体清单,那是早在2019年,断供芯片、供应链封锁、市场限制等等,同时,华为在海外运营遭到方方面面的政策不确定性,还有相当的舆论压力。何以自处,何以应对?我个人总结华为有三条韧性策略值得各位认真学习:
(1)反复强调技术自主性。强调技术自主性才会有今天大家熟悉的鸿蒙,才会让鸿蒙成为世界当下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华为大规模芯片研发的投入,才会有今天大家所了然的麒麟,而麒麟的精确度已经接近了高通的骁龙。华为的升昇系列和系统已经逼近英伟达A1000,英伟达掌门人此时就在中国。
(2)全球本地化运营,不是全球化,是全球本地化,企业发展当以整个世界为背景,为战略支点。由此,华为在欧洲、拉美、东南亚设立研发中心与服务机构。华为采用属地人才+属地合规,现在很热的词叫“合规”。各位,合规的前提是属地合规,来减少外部的干扰。
(3)多元化的战略布局。大家看到现在那朵华为云飘在世界各地,它的绿色能源等新业务板块茁壮成长,减少了对单一业务的依赖。
由此可以总结,华为的核心业务虽然受到美国全方位围堵、遏制和打压一轮又一轮的严重影响,但是不要忘记从去年第一季度开始,华为已经重新返回中国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第一,它在智能设备、数据中心、汽车智能化等领域实现了转型突破,是树立了中国在高压环境下韧性典范,我认为了这就是一本教科书,它凸显技术与组织体系的双重弹性。
我谈的第二个观点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定要强调全球在地化,这和华为刚才所言的非常清晰的战略是一致的,那就是我们的全球化其实是属地化,是在地化。特别是要对“一带一路”,我们已经推进了13年这一重要的国际合作,进一步深耕。
第二个举的企业是中联重科。我读大学的第二年就读到了哈佛大学最著名的营销学教授那本名作叫《Marketing》,我大学一年级学的就是原著,原著中举了两个企业,我从此记在心中,把它们视为工程机械世界的翘楚。一个是美国的卡特彼勒,一个是日本的小松。但今天,中国的中联重科就是和这两个巨头企业、激烈竞争的企业,我长期调研,随时跟踪。中联重科的策略是什么呢?九个字:端到端、数字化、本地化。中联去年的境外收入2338亿,增长率30.58%,它的境外收入目前占整个营收51.41%。他是什么策略呢?三条:
(1)海外本地制造+网络销售搭建。中联在白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都设立工厂,降低了关税壁垒。中联设立全球备件仓库和售后服务体系,提高了响应速度。
(2)依托“一带一路”不断深耕。各位去看看“一带一路”走到哪里,你如果在当地可以看到基础设施就能够看到中联重科,这和中国另外一个企业很相像,就是上海的振华港机。它深耕中亚、西亚、非洲市场,绑定当地的基础设施项目非常成功。
(3)智能化升级。各位应该十分关注中联重科目前正在匈牙利建设的高空作业机械智能工厂,这一家工厂是推动数字化与远程运维平台建设相结合的产物。
由此我总结,中联重科的经验可以是海外收入占比显著提升,在相当地区已经实现了本地化的盈亏平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联重科凭借“高性价比+本地服务”的模式,有效地对冲了行业的周期波动。
这是我讲的第二个观点,就是要与“一带一路”同行。
第三个观点,中国企业要有这样的志气和能力,单单有志气不够,还必须有能力,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的韧性中枢。
我要举的例子是宁德时代,我想起2023年3月6日下午,在全国政协的驻地,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民间、工商联联组讨论,第一个发言的就是宁德时代的掌门人,掌门人的话我今天还记在心中。宁德时代的挑战是什么?第一是各个国家,包括中国自己,对新能源行业的政策不断调整、密切调整,相关政策的波动性很大;第二是由于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发展,所以全球车企对电池来源的多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富500强的新科状元,宁德去年首次闯入500强,一下子有488亿美元的营收,直接排名第292位。今年第一季度,在新能源汽车及电池行业增速整体放缓的情况下,宁德时代实现营收847.05亿元,同比增长6.18%。
什么是他们的战略?我认为,要总结宁德时代的战略,第一就是全球布局。宁德时代的哲学大概三句话:成本管理、技术研发、人才培育。全球建厂布局,各位可以关注他们在德国图灵根电视长,匈牙利工厂一期,正在建设的二期以及印尼材料基地的同步推进。由此可以拉近与客户的距离,减少运输成本和政策摩擦;第二个韧性策略是绑定主流车企,宁德时代与宝马、特斯拉、福特、本田,你说谁是世界翘楚?它都有长期供货协议。通过股权合作、合资设厂等方式,深入嵌入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和部件的供应链;第三是强化原材料的战略,宁德在全球投资全球的锂、镍、钴等资源项目,确保上游的安全。
由此今天来总结宁德时代的经验,我以为就是产能的稳步扩张,地缘政治的不断适应,和资质的持续突破,无外乎它可以成为全球市占率第一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它通过区域中心、产业链垂直整合、客户绑定三位一体的方式,增加了企业的系统性韧性。
我第四个观点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打压,我们必须打造航运与港口运营一体化的蓝色韧性网络。
我这里要举的公司在上海,是中远海运。想必各位听到,美国贸易代表处已经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从今年10月份开始对中国制造的汽车集装箱,尤其是LNG液化天然气,再加上港口设备要增加“特别费”,这不是关税,但“特别费”是相当高昂的。大致可以算来,现在中国的船要驶往美国一般会停2-3个港口,这样的费用可以征收高达百万美元有余。面对这样的新打压,什么是中远海运的韧性策略呢?我也总结有三:
(1)全球的港口布局,主要是通过控股或者参股,比如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比利时的泽布吕赫港,斯里兰卡的汉班拖塔港等。
(2)中远海运实现了港口+航线+物流的垂直整合,建设数字航运体系,现在绿色低碳转型与数字化转型升级成为它的必须,它推出了全球航线动态可视化系统,实现精细调度,引入了AI预测货量与调配,减少空仓和拥堵。
(3)强化国际合作,他加入了海洋联盟。
由此可见,今天实体港口+数字航运+服务延伸,着实构建了中远海运的强大韧性。结合今天论坛的主题,我以四个企业的表现谈何为韧性,我更需要中国的企业携起手来上中下游合作,在如此剧变的世界拥有穿越的能力。何为穿越?就是顶住、挺住、站住。我的言论发表在4月份《解放日报》上。所谓“顶住,就是顶住不当的违反国际公理的压力;所谓“挺住”,就是挺住中国企业的脊梁;所谓“站住”,让中国企业永远站在国际公理的一边,国际法基本原则一边,我们一定会行稳致远的。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