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S2025第十四届财经峰会暨2025新质生产力企业家大会定于今年7月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穿越变革浪潮,共筑经济韧性”。

作为中国经济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盛会,CFS第十四届财经峰会将邀请各行业领袖共同研判全球新挑战与新变局下的中国经济,共享发展新机遇,助力中国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

微信图片_2025-07-16_103753_848.png


以下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陆铭在CFS2025第十四届财经峰会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因为时间有限,我开门见山。今天主要给大家谈谈结构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在谈中国经济包括宏观问题的时候,讲总量比较多一点,讲结构少了一点。讲总量,现在会让我们对于宏观政策的限于一些总量的政策,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但中国经济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调整的空间。

具体来讲,有三个方面的结构:

(1)产业结构。

(2)空间结构。

这两个结构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3)所有制结构。

从产业结构开始讲,先从一个热议的话题开始讲——经济通缩的趋势。今天我想讲一个观点,如果大家让我做选择题,今天中国有没有通缩?我觉得我会选有通缩迹象,但我认为中国经济也没有那么简单,中国现在出现了严重分化的问题,给大家看一张图表。中国CPI的统计有一个总指数,这个总指数在最近几个月低于100,是负增长的。但谈得比较少的是,大家很少谈这里面结构的分化,其实物价指数有八个分项,越是偏传统的柱子就比较低,但越偏右的柱子就比较高。偏左的就是传统的农业、制造业,偏右的是偏服务。

其中黄色的柱子是“其他”,什么叫其他?传统的放不进去,我放到新兴里面了,这里面大量的是服务。其他这一项不仅没有往下降,而且是超过100的,超过100的水平越来越高。这就是当前中国的情况,经济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总体来讲,中国今天存在的制造业是通缩的,服务业是通胀的。我放的三张图都是和服务业有关,左上角是今年黄金假期的游客数量,连消费者自己都搞糊涂了,不是消费不足吗?怎么哪里都人满为患?右上角是春节档电影,只要电影拍好了,就可以让中国这一步步电影冲到全球票房第五;下方是最近火热的苏超。今天不是没有经济发展机会,而是新的增长热点被很多政策给抑制住了,大量的在服务领域,它的价格像章就显示出供给是小于需求的。

今天中国经济已经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呢?我最近几年一直在讲一个词叫“后工业化时代”,中国从2024年统计数据里面,服务业的占比达到GDP的56.7%,就业的占比接近一半。一些大的城市,我这里列到上海、广州、深圳,和一些不是那么大的但也挺大的南京,包括隔壁的省份江苏,服务业的占比已经普遍超过50%,大城市的占比甚至超过70%,接近80%。

接下来服务业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我顺便评论一下最近这些年在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里面的思维误区,今天中国有一个非常严重的思维误区,就是把制造业和服务业给对立起来。党的二十大讲到制造强国以后,很多地方理解为制造强国就是提高制造业比重,很多事情一谈比重就对立起来,一会儿是制造业比重,一会儿是理工科招生比重。实际上,今天中国把制造业等同于高科技,等同于理工科,等同于大学生的理工科比重,这些思维方式都是有巨大误区的。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讲,中国当前处在这个阶段,接下来会出现制造的服务化和服务的制造化。同时存在两个趋势,服务业是为制造业赋能的,传统中国制造业特别依赖于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的低廉成本,包括土地、资金、环境、劳动者加班加点,996、007的工作在压低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这些成本的压低所产生的竞争力,对于中国产生了非常难以持续的局面。而未来中国制造业越来越依赖于研发、设计、品牌、消费者服务,而这些在增加值里面大量统计在服务业里。所以,不是制造业强国了以后,制造业比重高,而是制造强国了以后,服务业的比重高,因为这些服务业是为制造业赋能的。

从总体来讲,虽然仍然存在大量低收入的群体,他们要消费家用电器和买车,但这些大宗商品制造品进入家庭的时代已经开始过去了,新兴的大量消费品将出现服务领域。由于这样的趋势,服务业占比将持续提高,当我们把中国服务业占比放到全球的比较里面,可以看到那条曲线是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径,越往右是发展水平越高,越往上是服务业占比越高。单纯看中国的服务业也是一直在上升的,但如果和其他国家走过的路径相比,我们的服务业占比在任何一个人均GDP水平之下是偏低的。这印证了制造业今天出现的是由于国内需求饱和,国外政经环境恶化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而中国的服务业消费却没有充分释放空间。

接下来企业怎么办?制造业要做服务化,房地产也要做服务华,大量的服务消费将成为新增加的热点。

再看一下美国的结构,如图所示,紫色是耐用消费品,土黄色是非耐用品,黑色的虚线是服务消费。红色的线是1万美元,今天中国是13500美元,实际上就在这个阶段。展望未来,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机会非常大,在这样的趋势之下,中国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我想用几句话总结:

第一,制造强国要更多靠创新,新质生产力,而不是靠内卷。这也是为什么从去年开始,国家对于地方政府行为要展开公平竞争审查。

第二,从提升内需的角度来讲,要大量发展服务业,包括昨天刚刚结束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而服务业的发展,因为它的劳动收入占比比较高,它能够充分促进就业,带来劳动者收入改善,再良性循环地带来消费的提升。在制造业方面,制造业就业已经连续十年负增长,最近这些年在积极替换人和AI的取代之下,接下来制造业创造就业能力不足,你不想发展服务业也得发展。

第三,大量中国企业可能面临未来出海,别的国家去内卷也可能成为一个趋势。

第四,对外开放。其中对外开放的重点是服务业,在二十届三中全会里面提出,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同相容,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推动服务业的开放。其中点到了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的开放,这些领域的开放从供给侧角度来讲,可以增加国内服务业的供应,满足国内消费者增长的需求。从贸易平衡角度来讲,中国对外出口制造业,如果能对其他国家带来进口服务业的话,也能促进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平衡,改善中国的国际政商环境。

在结构来讲,今年两会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特别是改善消费环境的措施,其中讲到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的服务,丰富消费场景,特别强调要改善民生,要努力扩大就业,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且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要增加普惠的托幼服务供给,而且要扩大有效投资,特别提出要投资于人。

截止到目前,实现90%以上的GDP部分能够实现从业人员的增长,能保证中国现代经济部门的劳动力的供给。人口将向哪个地方流动?中国当前已经存在这样的趋势,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空间载体,而中心城市又在发挥着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在这里给大家看的是中国车流呈现出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可以看到中心城市对于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这样的趋势下,人口流动就必然向着收入更高和就业机会更加充分的地方流动,而那个流动趋势就是中国的沿海地区还有进一步人口增长空间,以及中国的这些大城市,比如东北。东北的人口是负增长的,但沈阳、长春和大连的人口是正增长的。如果看曲线层面的人口增长趋势,可以看到人口甚至在向中心城区集聚,举一个例子是哈尔滨,哈尔滨整个城市人口是负增长的,但哈尔滨中心城区的人口是正增长的。为什么出现这样的人口流动态势?就是因为经济的增长越来越服务化,而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人口流量。有读者看了我这张图以后,在我书的评论里面留了一句言,这张图是买房指南,也是投资指南,如果你相信中国更大的概率会越来越多地发展服务业的话,我刚才讲服务业是跟人走的,你的创业和生意的机会就在人口集聚的地方。

对于房地产怎么看?最近也讲到房地产要健康有序发展,但接下来房地产市场就是分化的主题。人口流入的大城市,最近已经开始了中心城区新房甚至出现微微上涨,二手房价格开始出现微微平稳了。在人口流出的地区,房地产去库存的压力越来越大,房地产不是没有空间,而是分化。

回应一个最近比较流行的观点,有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学者把中国和日本进行类比,我们有高房价问题、高出口似乎不可持续,高负债问题,汇率升值压力,但我个人认为,中国和日本还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从经济发展阶段角度来讲,当前中国人民GDP只有美国六分之一。日本当年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它碰到了人口老龄化以及资产泡沫,而中国今天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它是问题的时候它就是问题,当这些问题被逐渐解决的时候,恰恰是中国今天新的增长来源。今天的主题是“新质生产力”,我认为新质生产力不只是一个科技的问题,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有很多制度性的红利,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就是新质生产力。

今天我特别强调要用空间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经济的结构,比如资产负债表,很多朋友都说中国今天资产负债表恶化的非常厉害,产生了经济增长非常悲观的预期,包括财富效应减退,产生了通缩。这些判断对不对?从总量来讲大差不差也是对的,但解决办法是什么?如果只有一个总量的观点,依赖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如果大家有了一个结构性的视角,今天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在空间里找办法。通过经营增长更加起来,来修复资产负债表。在人口流出的地方,经济增长空间比较小,怎么办?把经济增长酉空间的地方挣来的钱通过转移支付,给经济增长缺乏空间的地方帮他们把债还掉,两边同时可以修复资产负债表。在这个过程当中,要通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企业端来讲,要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发展机会,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角度来讲。

总结五句话:

第一,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趋冷,总量政策仍然要更积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第二,结构性政策更重要,更重要的是促消费,尤其是发展服务业,释放服务消费的空间。

第三,统一大市场,包括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最近一直在讲要引导一些行业健康竞争,而不是恶性的降价竞争。

第四,随着人口流动的分化,一些大城市要逐渐成长为都市圈,进一步推进外来人口的市民华和大城市成长为都市圈。

第五,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主要是通过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来释放经济发展的空间;对外开放,加大服务领域的开放,既对接国际规则,同时通过引入国外的服务业到中国市场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释放。

因为时间有限,我的发言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