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S2025第十四届财经峰会暨2025新质生产力企业家大会定于今年7月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穿越变革浪潮,共筑经济韧性”。

作为中国经济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盛会,CFS第十四届财经峰会将邀请各行业领袖共同研判全球新挑战与新变局下的中国经济,共享发展新机遇,助力中国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

李本乾.png


以下是上海交通大学智能传播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李本乾在CFS2025第十四届财经峰会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大家好!

下面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智能媒介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创新”。

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人工智能驱动媒介系统性变革

二、媒介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创新

三、智能媒介生态治理模型创新 

一、人工智能驱动媒介系统性变革

首先,我们看到互联网的发展为人工智能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互联网经过了Web1.0、2.0、3.0的发展,在Web1.0的时候,它已经实现了媒介的融合。在Web2.0的时候,通过社交这样一种传播模式,实现了产业之间的融合。Web3.0,对创意经济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产生了大数据,大数据作为人工智能非常重要的基础,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技术简化起来主要有三个要素:数据、算法、算力。

人工智能这三个要素的聚合,产生的技术对传媒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往传媒是让我们感知认知世界,但人工智能起到了革命性的变化,生成一个世界、创造一个世界,这对传媒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上,里程碑式的成果那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我们看到从AlphaGo到元宇宙,现在标志性的成果一个是ChatGPT的出现,第二个是Sora文生视频的出现,第三个是DeepSeek出现,在大模型里面具有标志性的成果。

我们看到ChatGPT-3的参数有1750亿个参数,DeepSeek已经达到6700多亿个参数,国内大模型已经发展得相当不错。

特别是文生视频以后,对传媒的影响更大,通过文生视频、图生视频、图像生成视频,这些技术对我们的发展是非常大的。

Sora公司提出很宏大的理想,不仅仅是文生视频,而是希望最终通过文生视频发展成物理世界的模拟器。物理世界的模拟器如果能够生成的话,这对我们可能有更大的变化。

通过这些技术的发展,对整个传媒产生了系统性的变化。一是对媒介环境产生了挑战,对采编流程也造成了挑战,内容生产方式也进行了挑战,用户或媒介的信任也造成了非常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传媒造成更大的影响,生成式大模型将掀起流量的革命。

我们看到文生视频跟ChatGPT第一波可能对自媒体产生强大的冲击,第二波对自制短剧、微剧产生重大影响,最后一波可能对专业媒体和影视制作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样的技术促使媒介发生了系统性的风险,就应该有系统性变革。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向:

第一,媒介系统的融合。

第二,虚实系统性融合。

第三,人机系统性融合。

我们看到AIGC驱动媒介系统性融合,主要有技术融合、平台融合、内容融合、产业融合。

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做了积极探索,比如“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以及“新华AIGC应用使能平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在人工智能方面做出了大胆探索。

第二是虚实结合,AIGC驱动虚实系统的融合,特别是数字影像+实体事件,这是联动的传播方式,这是一种新的方式。

在AIGC里面最普遍的一种现象就是人机共创的系统性融合,6月6日路透社推出了人工智能套件,彻底改变了视频制作方式。主要是辅助视频制作的人工智能工具,为了助力简化制作视频工作流程。里面可以转录、翻译、自动剪辑、语义摘要等模块,对单一的人工生成转成人机共创的生产,这是非常有作用的。

二、智媒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创新

根据新质生产力的有关内涵,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颠覆性技术要素,二是生产要素的创新和产业升级。图中已经列举了目前在媒体里面进入到生产领域的技术,一个是多模态检索增强生成,从跨媒体素材中精准生成新闻的背景;提示工程,能自动摘要、快讯撰写;扩散图像生成,AI自动插画和新闻图形;文生视频模型;语音合成识别,虚拟主播等等。

值得我们期望的是,目前的模型是生成式大模型,这个内容跟物理世界究竟相同还是不相同?文生视频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它跟物理世界目前还不能打通。如果有朝一日,生成式大模型能够在抽象能力、交互能力、模拟能力、预测能力达到相当水平的时候,我们的大模型能够跟物理世界的规则打通,我们输出的是文本跟图像,得到的是跟现实世界规律完全相通的规律。如果是这样的话,新质生产力的将会越到更高的层面。

另外是生产要素的创新,以往都是人工+机器的生成方式,现在我们看到数据、算法、算力已经成为了新型生产要素。特别是看到NewsGPT,这是国际上人工智能生成的新闻平台,它完全由算法生成新闻,号称人类的新闻因为有个人主观偏见,但机器生成没有这样的偏见。

我们看到对组织模式或业务流程的改变,以往新闻稿件的审稿是由人工,现在ChatGPT-4已经是机器审稿。另外是人机协同内容创作模式,谷歌推出了新闻服务的插件。

新华社有“数字屈原”,利用大模型支持语音交互。我们看到利用了人工智能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用短视频+算法推送,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讲好中国故事”不是完全用传统的方式来做,特别是我们看到电竞通过沉浸式跟知行合一的传输模式,在传播中国文化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另外,AI赋能个性化营销,对于版权的变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治理模式创新

对生态的治理主要有四个方面: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算法风险、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风险、伦理道德风险。

全球对人工智能都是非常重视的,有人工智能全球合作伙伴20国集团等,已经有很多国际组织对AI的治理非常感兴趣。

我们国家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的原则或者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的规范等等,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的治理。

美国制定了《人工智能权利法案蓝图》,以五项原则为主。对人工智能最苛刻的条款是出自欧盟,欧盟不仅提出了原则性方案,特别是提出对AI风险的四种类型,不可接受的风险、高风险、有限风险或轻微风险,把风险定级出来之后,就变成执法操作性的行动,国际上有两种讲法,一种讲法认为欧盟的监管太严,阻碍了欧盟人工智能的发展,这是一种悲观的态度;但也有一种声音,现在的人工智能美国是第一,中国基本在第二,欧盟落后于中美。既然欧盟已经落后于中美,它通过治理的域外适应性,遏制中美人工智能的发展,他认为也达到了战略的先机。

总的特点是中美两个基本都是放松管制,欧盟相对来说比较苛刻。从治理来看,我们看到目前的治理主要在人工智能上面,人工智能是一个技术物,主要是数据、物理、数理。基础是数据、物理,推理是数理。但我们看到它要模拟人类的视角来看,数据不等于心灵,算法不等于人类的思维,现在的算力不一定等于人类的智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人工智能要看齐人类智能的话,治理应该转向它的下一个层次,即对人类的治理要推广到人工智能的治理上面。

中国文化在伦理上面有非常先进的理念,比如德治、人本、诚信、自然、和谐、生态。我们希望在中国文化引领下,建立一个天人机合一,人机共生的生态,赋能人类福祉,和谐与平衡的人工智能生态。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