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S2025第十四届财经峰会暨2025新质生产力企业家大会定于今年7月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穿越变革浪潮,共筑经济韧性”。

作为中国经济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盛会,CFS第十四届财经峰会将邀请各行业领袖共同研判全球新挑战与新变局下的中国经济,共享发展新机遇,助力中国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

田利辉.png


以下是南开大学终身英才教授、金融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 田利辉在CFS2025第十四届财经峰会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全要素生产力跃升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它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而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需要实现教育的转型和人才的赋能,教育转型和人才赋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基所在。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的源泉在于“人”,劳动者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的因素,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技术革命性的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的配置和产业深度性的转型升级。而这些变革的背后是教育体系的重塑和人才结构的优化。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进行突破。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对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大学里面的教授实实在在感受教育必须得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必须从“学科割裂”走向“交叉融合”,必须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质量的跃升。我们必须要实现教育的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必须先行。

要以教育优先发展为战略基点,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

第一,基础教育要强基固本。要从娃娃抓起,深化科学教育改革,从小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没有抓住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孩子长大以后,对于很多东西的看法可能是扭曲的。如果没有培养他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能力,长大以后如果只是完全背诵服从,那我们无从谈起新质生产力发展。像西安交通大学通过智能教室和AI教学平台去重构教学场景,让中小学生在虚拟仿真实验当中自主探索,这是以教育数字化激发学习内生动力的典范,基础教育的突破将为新质生产力储备源头活水。

第二,高等教育必须引领变革。之所以是高等教育,它是要引领变革的,现有的一个变革就是交叉融合,要打破高校,打破学科壁垒,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体制。像现在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在联合企业共建实验室,瞄准半导体“卡脖子”的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研究学院也推动医学与工程的深度融合,这些实践都表明高校必须要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策源地,要实现学科交叉融合。面对前沿科技,大家共同努力,而不是各自为政,更不是打压那些确实有能力的学科或者学术人才。

第三,职业教育要精准赋能,科技生产力催生了大量的技术智能岗位的需求。到2025年,我国战略性新型人才的缺口将达到3000万,职业教育必须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联合”的发展路径,要通过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度等方式,让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这种“三轮驱动”的模式,又培养了新型劳动者,又助力了传统产业员工的技能升级,这是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

能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串联起来的是继续教育,现在社会必须步入到终身学习型社会,这需要继续教育的大发展,很多高校对于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而继续教育的发展对于现在前沿人才的需求落笔不足,我们需要高校和相关企业共同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让教育上新的台阶。

再有就是人才的赋能,教出来的人很好,但是企业不用他,有关机制打压或者排挤人才,这就会带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缓慢。一定要牢牢记住,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要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跨越,必须重视人才,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重新构建“引、育、用、留”的全链条机制,要让天下英才为中华之所用。

这就需要:

一是精准引才,构建强磁场,聚焦高精尖缺的领域,实现领军人才+青年学者的双轮驱动,只有领军人才实际上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只有青年学者有时候可能没有把握住前沿,要实现双轮驱动,但一定要防止“学霸模式”的诞生。好的例子像陕西实行技术股和动态股权的模式,吸引海外顶尖科学家回国创业,深圳用人才安居+科研经费包干政策,在打造全球人才高地。

二是协同育才,要厚植新沃土,高校要深化“双导”的制度,推动学术导师懂得实践、懂得应用、懂得企业,如果不能的话,就要推动企业导师与学术导师联合培养人才,开展揭榜挂帅、赛马机制,这不是名词,要把这些创新模式在高校当中应用起来,高校一定要发挥引领作用,让青年科研人员在解决产业难题当中快速成长。

三是开放用才,激活创造力。要破除人才评价当中的“唯论文”“唯学历”“唯帽子”等一系列倾向,要建立以创新能力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现在浙江推行容错免责机制,允许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当中试错,这也是极大地释放创新活力的方式之一。

四是用心留才,营造好生态。要完善人才的保障,不能走流程、走过场,要真正完善人才保障机制,要真正用心留才的话,就要从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要通过国际创新合作、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有了人才,一定要给他平台和舞台,让他把才华发挥出来。有了人才不用,实际上对吸引人才的单位不仅是耗费,还可能形成很多的矛盾,而我们有时候存在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有了人才没有把人才用好。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做好教育,如果能真正培育好人才、用好人才,教育、科技、人一体化的发展路径是完全现实的,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场关乎全局的深刻变革完全有可能在中国发展起来。这就需要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政策层面,我们应该加快出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当中的配套细则,明确像人工智能、绿色经济、数字金融等新兴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技术层面要依托AI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智慧教育的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匹配和高效配置;在文化层面,要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真正营造尊重人才、鼓励探索的社会氛围。

所以,新质生产力崛起不仅是实验室的技术突破,更需要课堂上的思维启迪,不仅需要企业家的市场敏锐,更需要教育家的战略眼界。我国需要很多的教育家,让我们以教育转型为基石,用人才赋能为引擎,共同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赛道,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