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由数央网、数央公益联合国内众多大众及财经媒体共同举办的2025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暨2025ESG领袖峰会将在上海举行,活动主题为:践行绿色发展 共赴零碳未来。
国际绿色零碳节是碳中和与ESG领域的焦点活动,活动旨在构建多元、开放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展示双碳战略目标下的实践成果,探寻绿色发展新模式与双碳目标实现路径,不断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赋能,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共创绿色零碳未来。
以下是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亚太政策研究会会士 张中祥在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暨2025ESG领袖峰会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梁总好,非常感谢梁总的邀请,能够有机会再次来国际零碳节,与大家交流一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碳市场的作用,推动国家的绿色转型。我参加过两次峰会了,这个峰会在业界也越来越有影响,跟大家交流非常愉快,今天主要聚焦在碳市场。
大家知道国家定下来各种各样的节能减排目标,包括碳达峰、碳中和,采取了一些具体的目标,逐渐实现更长期的目标。国家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定下来单位GDP的节能目标,后来又有了单位GDP二氧化碳目标。现在已经过去了三个五年规划了,两个五年规划的节能目标并没有完成,今年结束之后,“十四五”规划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制定的节能目标跟单位GDP节能目标没有完成,如果到今年结束,四个五年规划实际上有三个五年规划并没有完成国家制定的节能目标。同时,我们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越来越多,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概是美国的1.5倍,中国的排放是美国、欧盟、印度、俄罗斯加起来几乎相当,排放量非常大。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30年从峰值降到0,达到碳达峰,对我们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各种各样的预测,投资至少要到百万亿以上,几乎跟中国每年的GDP是相当的,这个投资绝大部分都需要私人投资,政府的投资大概只能占一小部分,这种情况下,需要有一个价格信号引导大家向绿色投资、绿色转型,以碳市场为展现的碳价格就是非常好的激励机制。
国家开始从2021年7月16日,正式建立了国家碳市场。首先,从电力部门开始,选择电力部门有几个原因,一是电力部门排放量比较大,占中国整体排放量大概40%多一点,电力部门产品单一、数据比较可靠,无论是测算碳排放还是分配碳配额,比较精准。任何一个电厂如果排放260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就被纳入全国大概是2000多家的碳市场。运行了一段时间,总体来说状况比较良好,总的交易排放额达到6亿多吨,交易的额度达到440亿人民币,价格大概在70块钱左右。如图所示,很长一段时间,这个价格都维持在40-60/吨人民币,也上不去,好处是比较稳定,但是也再上不去了。原因是现在的碳在电力市场部门交易,电力部门的电价是国家监控的,碳成本传导不出去,如果你希望碳价格有比较高的提升,真正产生价格信号提供促进作用的话,还是需要电力部门的电价同时改革,这样可以同时发挥电力部门电价跟碳市场的作用,更好地促进经济绿色转型。
有了碳市场之后,碳交易就是一个手段,帮助企业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国家或者省里面给地方定的目标,既然是一个手段,我们也要看看执行下来的效果到底怎么样。我们开始执行碳市场之后,每年都会公布一下完成的情况。国家公布的都是按照履约,给了你这么多配额,你最后排了多少,这个指标相对比较好,从开始实施一直都是99%完成得非常好。我们作为研究者或者企业来讲,更关心的是每个厂家完成得怎么样,这个指标国家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公布。我们做了一个测算,看每个省里面各个电厂完成的情况怎么样,如果按照国家算的履约率算,这个履约是99%,按照企业的个数完成情况来算,完成率还是要弱一些,至少比按履约算低5个点。你要按电厂数量算的话,有些省份差得比较多,比如宁夏,按照履约量算是98%,按照企业个数完成的情况只有82%,差距还是非常大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包括的厂家越多,企业对这个机制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另外,国家分配配额的时候,给大电厂分得比较多,最后有惜售,他认为价格越来越高,不愿意出售,小电厂履约的时候没有配额买,造成履约率比较低。还有很多原因,这是两个比较主要的原因。
我们拿电力部门为起点,希望把这个市场建立得更好,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媒体上、在政策界有多种讨论,怎么扩展部门,怎么加更多实体、金融机构,是不是搞一些衍生品、碳期货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在媒体界、学界、政治界都有很多讨论,任何东西如果刚开始没有打好基础,很可能最后出现的效果并不是你真正希望的。像我们国内的房价本身是住的,吵了半天大家住不起,产生了很多问题。同样情况下,现在只有电力市场,如果金融机构过早介入,最后可能把价格炒高,反而电厂需要履约的时候买不起,他们赚了钱,对电厂没有好处。
我一直强调,国家发展碳市场应该考虑三步:
第一,现在有电力部门是不够的,应该再有两三个部门加入进来,不同的行业产品差异化比较大,有可能减排成本也比较高,这样会显示出来大家有积极性进行交易。
第二,逐渐把机构投资者、金融机构加入进来。
第三,成熟之后,把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加入进来,促进交易、流通。
这是我一直呼吁的东西。
说到哪些部门应该纳入进来呢?我个人呼吁有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第一,部门的排放量是不是比较多,如果排放少的话,可以暂缓一下,先把部门排放大的纳入进来。
第二,部门的排放是不是容易测算,碳排到空气里面毕竟有价值了,要把这个东西考虑进去。
第三,大家知道欧盟现在有碳边境调节关税,我们的隐含排放到了欧盟要支付这个东西,看看欧盟实施碳关税的部门我们有没有可能先纳入进来。
综合这三个考虑,2021年国家刚刚颁布碳市场的时候,我希望把氧化铝、钢铁跟水泥三个部门纳入进来,大概占全国排放量的30%,加上现有的电力部门40%,加起来就70%了,我们可以把70%纳入到全国的碳市场里面,以较低的价格实现目标。逐渐扩展到化工、航空、造纸、材料等,这也是最开始国家发改委2015年希望做到的。
除此之外,我们需要做更多工作让这个机制发挥更好的作用。一个机制是国家制定的碳市场对企业来说并没有稳定的预期,到底配额如何更新、收集的程度,这点与欧盟碳市场有很大的区别。欧盟碳市场从2005年开始经历过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及早告诉你配额是多少,每年怎么递减,这样企业可以做一个规划,更好地利用这个机制。我们经常是定下碳市场了,但每一年给的配额都是期限过一半了还没有确定,对企业来讲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另外一个是关于配额给到企业,现在都是免费给的,我一直强调应该提高拍卖的比例,企业拿到这个东西要付钱。有几个好处,一是可以提高碳价,有利于节能减排;另外,刚才说大电厂过剩、惜售,通过拍卖,如果小电厂需要,他可以通过市场去买;原因是现在欧盟有碳关税了,我在中国收了一部分钱,到了欧盟顶多收个差价,不能全部收,这样也利于国内把碳减下来,同时东西不要全让欧盟收去。最关键的是,有了拍卖以后,政府收到钱以后,可以拿来对那些受碳排放配额影响大的企业、地区和个人进行补偿,成立一个绿色转型基金。
另外,我们现在有国家碳市场,同时有八个区域市场,虽然叫国家碳市场,其实跟八个区域是相互独立的,国家并没有包括了区域市场,各是各的。我们看看这两个相互独立的市场怎么协调作用,更好地发挥作用。时间原因,我想说两三点。
第一,国家碳市场跟区域市场各是各的,这样非常不好,为了让碳配额有更多流动、更多降低企业的成本,国家碳市场可以跟地方碳市场进行联通。毕竟有了成本、有了value了,国家碳市场规则要求比较高,监督也比较高,首先跟地区基础做得比较好的,数据比较可靠,监测比较好,一吨碳的价格真的就反映了它的减排成本,先跟这些地区进行联合,逐渐扩展到全国市场,真正变成一个全国市场。
第二,现在无论是国家碳市场还是区域碳市场都是基于碳强度产生的碳交易,并不是像欧洲、美国的碳市场是按照碳排放总量建的碳市场。随着我们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在北京、上海、深圳,现在说2025年就达到碳达峰了,既然达到碳达峰了,我们其实就可以在这些地区首先实施以总量为主的碳配额交易,这样就可以把每个地区的碳市场结合起来,从碳强度基准的市场变成碳总量基准的市场做一个铺垫。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现在的区域市场更多是以行政区域做边界的,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东、重庆、福建、湖北,我们希望看看跨省区域的碳市场有没有可能建立。特别强调一点,国家一直在推粤港澳大湾区,但没有抓手去做。我们其实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首先推进跨行政边界的区域碳市场,这个碳市场有什么好处?可以试一些带有风险性的机制来做,像香港、澳门在国际上有比较好的口碑,我们可以在这些地方试一些金融衍生品,试一下能不能跟欧洲、美国碳市场互联互通,为今后全国碳市场打一个好的基础,同时真正建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香港和深圳也能够充分利用大陆快速发展,香港出了一些事情,原因是我们快速发展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感觉得到我们快速发展的红利。通过这个机制,香港跟澳门在金融方面有比较大的优势,广东又是中国的第一经济大省,排放又是最多的,从2013年中国刚开始建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广州、深圳就列入,也有激励基础,三个地区如果能够联合的话,可以为国家碳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今天是我在有限的时间给大家做的介绍,如果有兴趣的话,这是我的一些文章,里面有更细的介绍,有些可以从我的公众号上下载。谢谢!